新闻热线:028-86624500 87512291 13348897983

投稿邮箱:sctxzvip@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家庭教育 > 名家之声

名师成长手记丨李焱:与"课"同行

撰文丨李焱


       1995 年,初登讲台不久的我,迎来了一节一年级的公开课。

       “你的课表演得很精彩,但没有看到学生的成长……”课后,老校长的点评虽语音轻柔,却一下子敲击了我的内心,并为我的语文教学指引了方向:将舞台留给孩子,用心浇灌,静待花开。

       从此,我与“课”同行,在观课、磨课、评课、创课中,努力将学生放在课堂中央,踏上了一条“导学自如,和美共生”的教学探索之路。在如今的课堂上,我站在讲台一旁,有时坐在学生中间,看着他们精彩的表现,享受着他们的成长带来内心的喜悦。


      观课

      在学习中成长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每年的校内教研活动,我都像参加盛会一样去观摩。

       在观课中,我渐渐发现,有的课堂常常“一讲到底”“一问一答”,那种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小脸发红、小眼发光的时间不多。学生上完公开课,同样的内容还要再学一次。其因在于学生只是跟着老师表面走了一遭,没有真正完成学习任务,“表演”“作秀”的成分太多。例如,有位教师在进行小学低段语文第二课时的教学时,往往要复习一课时的生字。大多公开课都是把生字做成课件,让学生开火车读、齐读。缺少巩固和测评,会读的早已会,不会的还是不会。

       观课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更是思考、借鉴的过程。在深入的思考中,我渐渐认识到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要性,理清了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设计思路:教学目标是什么?学法指导是什么?走什么路径去完成?我怀揣这三把尺子去度量每节课:目标的设定是为了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使用的教学方法是为了课堂好看,还是学生会学;采取的路径是学生的低阶思维还是高阶思维。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爬天都峰》一课时,我将教学目标设定为写好“链、猴、鲫、辩”4 个左中右结构的字,抛弃了一开课就PPT 放映如何写、让学生照着写的传统做法,而是让学生先自己来讲如何写,然后让学生描红写,生生之间进行对比,最后教师再进行点拨。在教学过程中,我紧紧围绕设定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有限的40 分钟时间里,在既定的目标、内容、时间中完成学习任务,进而让每位学生课课习得方法,堂堂有所收获。

 

       

      磨课

      在思考中提升

       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每次教研活动,课前的反复推敲试讲的过程,都是我浑身最来劲的时候,总想达到完美。

       在与自己对话、同伴对话、课文对话的磨课过程中,我明白了一节课能否成功,关键要看教师如何发挥引导作用,突出语文表情达意的工具性;关键要看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领悟其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例如,在执教《掌声》一课时,我着力落实两点学法:一是带着问题去默读;二是写一件事。如果将这两个训练点放在一个课时,则很难完成。如果将“带着问题去默读”放在第一课时,对学生的读进行重点指导,那第二课时就重点落实“写一件事”。

       这样,课堂教学脉络就清晰了。为了更好地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我就先出示核心问题“掌声前英子表现如何”,而不是直接让学生用默读的方式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切实将选择权交给学生:“请你选择小组齐读或自己默读的方式找到答案。”就这样,学生有的齐读,有的默读,再集中反馈齐读和默读后的感受,最后达成共识:齐读更整齐,默读更利于思考。在过程中,我及时进行适切性的总结指导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默读的好处在哪里、什么时候用更好。这样,我轻松完成了既定的教学任务,又水到渠成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评课

      在交流中共享

       由于经常观课、磨课,我渐渐悟出了语文教学的门道。随后,在资中县“小语十佳”评选活动中,我连续几届担任评委。当评委的机会也是我不断修炼和成长的契机。

       初评40 节语文课,终评20 节语文课,每节课痴痴听、真真想、苦苦思:好在哪里,为什么好?缺失在哪里,如何改进?如何有特色,出亮点?

       我看到教师在教学写人的课文时,让学生通过小组展讲、个人展讲,找出此文中人物性格或行动的不同,让课堂亮了起来;我也看到教师在教学写事的文章时,让学生在教师预设的问题中去找出作者写此文的方法巧妙与不同,让课堂美起来;我还看到教师在教学写景的文章时,让学生通过对比朗读、对比填空的方法去感受此景与众不同之处如何表现出来,让课堂活起来……

       不同的教师,采取不同的方法,将自己的感受通过语文活动来让学生领会,而不是直接从自己的嘴中说出来。

       其实,教师的功夫要重点花在课前导学单的设计上,要通过导学单将“满堂讲”转化为学生“满堂学”“满堂悟”。这样,学生就能在每天常态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自然习得学法,教师才能达到“授之以渔”之效。正是在长期的评课中,不同教师的教学经验,各种语文教学方法渗透、浸润我的内心,时时给我启迪,处处给我思考,促进了我教学力的提升。

 

      

      创课

      在实践中发展    

       要得到,必先想到,想到之前还要做到。为了上出精彩的常态课,我努力将“学中思”“思中变”“变中改”落实在平常的课堂教学设计之中,不断创生出别具一格的语文课。

       在平常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我把每节常态课都当作优质课来设计,把每节常态课当成参赛课来上。这样,我既滋润了学生的心田,让学生有新鲜感;又倒逼了自己,让课堂时常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正是在创课的实践中,形成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教学生态。

       在24 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与“课”同行,从教课文到教语文,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从课堂的主讲者到学习的同行者。

       这是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有鲜花,也有荆棘;这是一个五彩斑斓的梦想,有执着,也有感动;这是一种愉悦自我的生活,有汗水,也有收获。这是我早已选择的道路,今生无悔,永远追随。

 

图文丨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