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0-22
10月21日,由中国民主同盟四川省委员会、中共成都市新都区委员会、成都市新都区人民政府、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会主办的“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130周年暨新都一中80年办学成果展”在成都市新都区举行。近六百余人参会观看精彩的开幕仪式,聆听专家的精彩讲座。下面请跟随小编一同回顾本次盛会。
开幕仪式
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以赤忱的报国之心和对真理不懈追求的探索精神,创造了扎根中国大地,致力教育变革的生动实践,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近100年以来,先生“爱满天下”的情怀和系统的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一直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富矿。陶行知先生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战友,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人都曾给予陶行知先生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不同时间、地点和场合多次提及陶行知,并引用陶行知的名言,号召全中国教师要学习陶行知,弘扬陶行知的精神,做“四有好老师”。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中国民主同盟成立80周年,陶行知先生诞辰130周年之际,先生作为“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和中国民主同盟主要领导人之一,其光辉历程尤其值得追忆。
2021年,也正值四川省成都市新都一中建校80周年。这所由王铭章将军夫人以其夫遗志创建的学校经历了80年风风雨雨,并践行行知教育已有20余载。
开幕仪式上,四川省政协副主席、民盟四川省委主委赵振铣宣布大会开幕。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一中党委书记、校长刘旭东向各位来宾致欢迎词
刘旭东校长向大家介绍了学校的悠久历史,并述说了学校学陶师陶,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成果与收获。
来自成都市树德中学党委书记、校长胡霞,校友代表、国家一级导演秦勇,新都一中教师代表杨俊,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吕德雄,西南石油大学校长赵金洲,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大响,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委副书记、区人民政府区长、党组书记王忠诚,四川省教育厅总督学傅明分别上台致辞。
成都市树德中学党委书记、校长胡霞
校友代表、国家一级导演秦勇
新都一中教师代表杨俊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吕德雄
西南石油大学校长赵金洲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大响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委副书记、区人民政府区长、党组书记王忠诚
四川省教育厅总督学傅明
开幕仪式上,8所高校为新都一中作为该高校“优质生源基地校”授牌
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130周年学术论坛
纪念陶行知诞辰130周年学术论坛上,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秘书长杨东带领各位嘉宾一起缅怀陶行知先生。
赵振铣 | 四川省政协副主席、民盟四川省主委
经典的教育思想,总是经得起时代的考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就是这样,对于今天的基础教育改革,仍然具有十分现实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在今天中国教育“双减”背景之下,陶行知先生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以及基于“六个解放”的教育实践,对今天的教育改革尤其具有针对性。近来,全国不少有识之士不约而同地发出一个共同的声音:“中国教育需要回到陶行知”。这是一个智慧的呼唤,也是一个现实的需要。
陶侃 | 陶行知曾孙、上海市陶行知纪念馆副馆长
“如果说学校是块地,那我的学生就是种子,而我很乐意做那个犁地的农夫,有我们的地方就是犁宫。今天我们把‘行知教育’的基因植入这一粒粒种子中,那我们的犁宫里,定能孕育出累累硕果。”
陶侃继承了其曾祖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精神,他讲述了自己在育人生涯中的多个案例,在案例之中我们可以看到其曾祖父的影子。
刘旭东 |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一中党委书记、校长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作为一所底蕴厚重的历史名校,新都一中在领悟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精髓的基础上,成为早期行知课堂的探索者。那时起,学校每日下午每个班级都有15分钟用于行知课堂,并开发行知教育校本教材,由老师带领学生一起读书看报,了解时事,沟通交流。二十多年过去了,行知课堂从未间断,我们紧贴时代发展的每一步,将陶行知教育思想和时代的发展相结合,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行知教育教材。漫漫行知路,代代行知人。如今学校行知课堂的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已成为师生发自内心热爱的学校品牌课堂。行知课堂的创立和实施,潜移默化地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思想融入师生学习生活中,为不同时期的新都一中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发展前景。
陈振华 | 上海市行知中学校长
陈振华介绍了上海市行知中学“新行知”课堂教学形态。上海市行知中学在校本课程的探索中,始终传承和发展老校长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先后经历了多次重大改革。在“新行知”课堂教学形态下,教师要在课堂重视培养学生兴趣,使其保持旺盛的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要保证教学内容质量的提高和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全面照顾各层各类学生;要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提供多种学习途径;利用启发式教学原则,诱导思维轨迹外显,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张和松 | 重庆市育才中学校校长
文化具有以文化人的功能,文化也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动力,可以说文化是学校的血脉灵魂,是学校的风骨与气质。学校以生为本,文化为魂,学校才具有生命力。一所好的学校应该具备浓浓的学校文化,而那些历史悠久,文化魅力四射的学校也必定是一所好学校。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四川行知教育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30294号-1 站长统计
地址:成都市红星路二段(传媒集团)红星国际3号楼1405-1409 邮编: 电话:028-86624500 13348897983
成都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