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24500 87512291 13348897983

投稿邮箱:sctxzvip@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名家观点

​何俊:对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


职业教育的重要责任是教会人谋生的本领,其教学内容要与职业领域、工作岗位相关;其教学方法要注重工学结合理实一体。这些道理,专家们总结为“三对接”,有的概括为“五对接”,并通过文件、培训、研讨、交流等,被职教工作者所熟知。


“对接”理论揭示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重大区别。职业教育指向工作领域,需要更多的实操,更多的尝试、体验、展现;普通教育指向学术领域,需要更多的思辨,更多的计算、归纳、描述。“对接”理论告诉我们,“行动”是职业教育教学的第一特征,只有“动起来”才符合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才符合职业院校学生的天性,才能真正吸引学生参与。行动导向教学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来达成教学目标,通过行动来实现特定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也可以说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教学。职业教育倡导行动导向教学,非常正确,很有必要。


然而,明白道理和真正做到之间,是长长的距离,知行能否统一,亦丈量着庸师和良师。让人失望的是,“动”的特征在如今的职教课堂表现得并不明显;走过一间间教室听了一堂又一堂课,双眼所见两耳所闻,依旧是教师不知疲倦或无可奈何的灌输。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盘踞在今日之职教课堂,如果为人师者有足够的悲悯与自知,应该多少理解和宽容学生的厌学。


即使一些课程实施了所谓的行动导向教学,依然有一些问题困扰着我们。


问题一:教师少讲,学生没动


在形式上教师讲得少了,学生讨论多了,师生问答多了,但课堂气氛要么闹翻天无法控制,要么死气沉沉教师自娱自乐自问自答,学生无法真正有效参与教学活动。关于这个问题,可以反思的是:我们是不是为了“少讲”而少讲,是不是因为教师对职业领域的知识知之甚少因此没有底气去讲深讲透?教师要精讲、少讲,不等于该讲不讲,不等于什么都让学生独自摸索自己感悟。以学生为中心,不是否定老师,不是不要老师,讲与不讲,多讲与少讲,要害之处在于能不能讲到点子上。而老师要讲到点子上,其前提是深刻了解自己当前的教学和学生日后工作之间的联系。那么,我们老师有这个水平吗?


有些意在导向行动的活动设计,也存在明显的问题。以讨论为例,学生应该讨论什么问题,难度适合他们吗,他们对这些问题是否感兴趣?讨论时怎样分组,


怎样促进学生真正有效的讨论,怎样呈现讨论的结果?论论的话题或设计讨论这个教学环节背后的行动能力训练意图是什么?如果教师没有想深想透上述问题,只是盲目的、随心所欲的抛出一个个讨论话题,学生会理你吗?他们能真正动起来吗?


问题二:有“行动”,但时动时不动


行动导向教学成为职教领域的宠儿,成为获得好评的利器,于是公开课、观摩课和为评职称而撰写的论文、为参赛而录制的课例中,教学的新构思、新花样、新动作层出不穷,名目之繁杂让人眼花缭乱,“行动”之频繁让人心生厌倦。于是,我们听到信息技术、虚拟仿真、翻转课堂、混合教学、头脑风暴等诸多名词;我们看到教师眉飞色舞,学生配合默契,课堂教学仿佛一首行云流水的抒情诗;总之,课堂精彩纷呈,听众反响热烈,学生收获是这么或那么的巨大。然而,一个人不可能长期处于亢奋状态,剧烈、刺激、动荡、环节过多的课堂既不真实,也不会给学生真正良好的心理体验,实事求是的说,也超出了一般教师教学设计和课堂调控的能力范围。因此,当公开课结束之后,回到日常的、原生态的课堂,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塘水,老师依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打转,师生之间的相互折磨依然日日上演。笔者认为,理想的课堂,真正有效的课堂,应当“动”得朴实,“动”得恰到好处,“行动”应当细水长流,应当成为常态;“行动”,不是为了表演,不是为了领导点赞,只为了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有所获。


问题三:过分注重行动的结果


职业教育应该导向对学生职业兴趣的激发、职业素养和行动能力的培养;培养高素质、职业化的人才,是我们最终想求得的结果。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经历思考、探究、讨论、协作,却在教师的自编自导、精心照料下得到“近乎完美”的成果,那“成果”实在比不上学生多次犯错,或跌跌撞撞得到一个“恶果”更有价值。因为那种温室中的“完美”,那种满足教师自我陶醉心理的“完美”,从教育的角度讲,从形成职业能力和促进职业发展的角度讲,其实并不完美。


我们应当清醒认识到,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社会的真实需求之间存在差距,教师会教的东西、教会学生的东西和职业岗位真正需要的东西之间存在差距。然而职业学校不是不可为,而是大有可为,关键在于我们教学生什么以及怎样教学生。我们应当教给学生职业领域更本质、更长久、更能为他们职业生涯保驾护航的东西,即职业素养、职业行动能力和在行动中思考、在行动中提升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行动的过程不是比结果更重要吗?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犯了错,如果这些错能引起学生反思和改进,那错一下或错多几下又有什么要紧呢?这就需要老师摆脱权威心理、保姆心理和所谓的完美主义思想,将眼光放长远,放在学生未来成长的远点上。


问题四:照搬教材中设计的任务


职业学校有一定的教材选择自主权,这由职业教育的特性决定(教学内容必须紧随职业领域的变化不断变化),更由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不足所致(对行业、职业、工作领域、职业能力、岗位技能等缺乏科学分析和权威研究)。教材自主选择,从好的方面讲,是民主,是灵活,是百花齐放,从不好的方面讲是随意,是不规范,是缺乏标尺。关于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学校执行的课程方案到底科不科学,我们的“课程标准”到底标不标准?我们所选用的教材是否真能助力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否真能体现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尽管它们也不一定标准)的要求?如果这些问题都不能得到肯定的回答,那么,我们在市面上若干种教材中挑选的“那一本”教材,能否满足职业领域的要求,能否实现课程方案中的培养目标?是否完成了教材中的若干章节、若干活动之后,我们就可以说教学任务圆满完成了?有没有想过,我们自以为得计的传道授业解惑,传的道和社会通行的道也许背道而驰,授的业或许早已落后于技术的发展,解的惑其实自己内心也疑惑?“课文是个例子”,教材也是个例子,比教材更本质的东西是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学生行动能力之间的联系。因此,职业教育的教师不应过分依赖教材。


特别是,当前各种任务驱动式、活动体验式的实验教材、规划教材漫天飞舞,这些教材在形式的热闹背后,真正的干货有多少,符不符合行动导向教学的需要,经不经得起推敲,还真是个问题。与此相关的是,普通老师缺乏对多个版本的教材进行系统比较的机会,缺乏正确鉴别、合理选择的能力。那么,要否照搬带有随机性质的教材及其设计的“任务”,值得三思。


观念的改变很难,比观念改变更难的是行为的改变,比行为改变更难的是长期不懈的坚持。职业教育的教学要真正走向行动导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条并不平坦的道路上,我们应不断反思:究竟应当在什么时候和怎样去帮助我们的学生?我们有这个能力和信心吗?我们真正理解行动导向这种教学模式吗?怀着空杯心态和对明天的热望,我们不妨老老实实从一点一滴的改进做起。


(何俊,广州市番禺区职业技术学校语文高级讲师,财经商贸系主任,广州市首批中职百千万工程职教名师培养对象)


编辑:伊佳

责编:付艺薇

来源:职教圈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