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24500 87512291 13348897983

投稿邮箱:sctxzvip@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头条

强基计划“爆冷”,多所985重点大学只录满一半,问题出在哪里

四川行知教育网讯:强基计划意在招收满足国家战略需要,有创新潜力的基础学科人才。

实施强基计划的院校是包括北京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在内的众多高考生仰慕的985名校。

按理说,在“国家战略需要”和985名校光环双倍加持下,报考者按理说会特别踊跃,然而,近日有媒体曝出:多所高校都未完成强基计划招生指标,进入补招程序!

西安交通大学补招5个专业71人;

北京理工大学补招4个专业67人;

兰州大学补招6个专业65人;

南京大学补招3个专业,补招人数未公布;

而另一方面,不少考生报了却没入围。

出现这样的窘境,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综合来看,大概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

一、冷门学科愈“冷”

有人说,高校“强基计划”都是一些冷门专业。

冷门专业主要是指、考古学、历史学和哲学,

理工科里的数学、物理学、化学、核工程等等。

在有的家长同学看来,冷门专业前景不好。

如今基础研究科研人员的待遇大不如前。

因此,“强基计划”即使有锁定档案的权力,

却不能招收到满意的学生。

二、高校要求居高不下

高校“强基计划”按特殊人才招收,

实现小班化培养,招生要求很高。

表现在高考分数占85%,

有相当一部分竞赛生满足不了这一要求。

而高考分数高的学子,

因没有奥林匹克竞赛经历,

而无法应对15%的校测。

导致左右两全,只能宁缺毋滥,

即使是补录,以上高校也没有降低要求。

这可能是导致部分专业,

没有完成招生计划的主要原因。

三、限制报考政策

只能报一所学校的限制,

就在于堵死了考生和高校更大范围自由招录的可能。

因为信息的不对称,

使得考生满足了南京大学的条件,

但报考了北京大学。

结果落选北大,南京大学的机会也没有了。


四、考核步骤多

考生不仅要参加高考,满足高考85%的条件,

还要参加校测笔试、面试,相对而言,

比一般的学子多了两场大型考试。

还有一环节,复试合格学生还要进行体能测试,

有少数学生的体能测试难以合格,

就失去了录取“强基计划”的机会。


五、部分考生入围弃考

考生备考时间仓促,信心欠缺。同等分数下,可以争取好大学的普通专业。对于基础科学热爱度不足的考生,很担心考不过瞎折腾,因此有部分考生入围了却弃考,导致很多学校强基名额空缺。


看似遇冷,实则正常

高校强基计划看似“遇冷”,其实是正常现象。

首先,强基计划的目的之一,是鼓励学生报考重要的基础学科。既然需要“鼓励”,说明这些学科在许多人眼中本来就是“冷门”。所以本就不应指望出现“大热”。现在强基计划让没有兴趣的学生不再被吸引,

于社会而言减少了寻租空间,于考生而言也避免了不理性的选择。

强基招到了一批真正有志于基础科研的学生。

一个能沉浸下去从事科研的学生,可能比几十个几百个以此为跳板的更加珍贵。


未来政策  趋于完善

强基首年遇冷,预计明年会有调整。

招生计划估计增加,政策导向更完善。

而通过对比之前的综合评价,可以发现强基对考生来说更有优势,可以让有科目特长的考生更容易向名校靠拢。

1、今年一些重点学校的综合评价很“强基”,省属院校也受到波及。

2、对比综合评价,强基优势更明显,给更多优秀考生争取名校录取机会。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两校强基入围分数线与统招一批投档线进行对比,强基入围线低于统招线4-37分不等,大多数省份在10分以上。


信心满满  赢战2021

对于2021届的家长和考生,迎战明年的强基计划,应做好以下几点:

1、提前学习研究政策。近几年,高校招生政策一直处在改革调整状态,如不提前好关注和研究,必然准备不足,影响考生报考。

2、综合成绩是王道,注重竞赛、综合成绩双管齐下。不管政策怎么调整,选拔的核心不会变,优秀考生的路径永远是综合成绩+学科特长两条路径,尤其是重点高校。同时请谨记高考永远是王道,特殊招生只是锦上添花。

3、提前进行生涯和学业规划更加重要。在现有政策及新高考实施趋势下,考生需提前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特长,提前了解和关注意向高校、专业及选拔路径要求,不管是新高考选科还是大学特殊招生,都要求考生对未来有清晰的学业规划和生涯规划。新高一高二的考生需了解新高考选科各个组合的优劣势,基于自我认知及未来就业意向,在综合考虑个人各科目成绩的情况下,选择适合自己的科目组合,提前做好准备。

最后,送给考生们一句话:“希君生羽翼,一化北溟鱼。”与所有追梦人共勉。

编辑:伊佳

责编:付艺薇

来源:成都优教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