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4-23
截至上周五,校园开学工作已经全面展开,所有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已经明确了至少部分学段的开学时间,开学复学的学生达到了3500多万人。
学校要做好开学工作,需要对疫情防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科学的认识。钟南山、张文宏、李兰娟,三位专家在这方面都是权威,他们在报告中对整个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和开学复学的工作进行了直接指导,以下是重要内容精华版,供读者参考。
张文宏
张文宏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
如何看待我们选择在这个节点复学?
荷兰、比利时这些国家都准备复学了,当地的侨领都很紧张,说欧洲这里的病例数还这么多就已经开始复学了,到了这个时间节点,不返工也要返工,不复学也要复学了。他们问我,孩子送过去怎么样?我说就欧洲的疫情来看,你们所在的国家每天都有几百例,很小的地方比如卢森堡、比利时都有,被感染的风险还是蛮大的。
新加坡最近复学以后又停学了,我问新加坡的专家为什么,他们说现在一天有100多、200多例新发病例,觉得风险极大,因为学校对整个疫情发生的风险是必须处于可控的状态。我问他们准备什么时候再开学,他们说等把疫情控制在每天的病例数只有5~10例以内的情况下,整个国家才会考虑复学。
回过头来现在看国内,国内现在本土的病例基本没有,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面临一个问题,这学到底是复还是不复?很显然目前国内很多地方大家都决定复了。如果现在不复,那什么时候复呢?大家说等全世界的病例都没有的时候再复。但是世界上的疫情现在是一波又一波,从目前疫情上升的情况,世界上的疫情没有到高峰下来的意思,就意味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中国仍然面临着输入性的风险。
有人会问我们可不可以把国家封闭了不让外国人进来?对不起,习总书记已经说过了,要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以在后面几个月以后,我们面临的最大的工作难点,就是国际的疫情不断,我们不断地面临输入的风险。
输入性风险一定会连带着国内产生个别的病例,在这些个别病例产生以后,有可能跟我们的学校产生关系。比如大学,本地的学生晚上要回家;比如中小学,家长要跟外界接触。还有最大的问题,最近中国非常重视的问题:无症状携带者。如果有无症状携带者的存在,哪怕只有一例无症状携带的病人在社会上存在,通过间接的关系传给学生也好,那整个学校就会面临风险。
在未来的几个月内,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这种风险是始终存在的,但是这种风险也不至于大到比国外其他的国家更大,也不至于比新加坡、中国(香港)的风险更大,但不是每天都会发生,所以在这个背景下我们要进入到常态化抗击疫情的阶段。我觉得我们今天开学的时间节点选得非常好。
学校防控重点是什么?怎样才算防控到位?
那么常态化抗击疫情的背景下,各位所在的学校防控的重点在哪里?哪些东西是学校要防的?哪些东西是医务界要防的?当学校出现1号病人的时候,这个1号病人事实上不是学校可以防的,1号病人一定是社会上发生的,这是难免的。
那这种传播谁在做防护?中国有一个联防联控的体系,最后兜底的就是医疗系统和疾控系统,但是兜底的这条系统只是把发现的病例找出来给控制住。如果你所在的学校里面出现了一个病例,这个病例的责任一定不是你们的,因为这个病例一定存在一个零号病例,零号病例一定是在社会上,是医院在做,疾控在做,不是你在做。但是这个病例如果通过某一个途径到达各位所在的高校、中学、小学、幼儿园,那么我们下面要做的事情就来了。
很显然你们的重点在于不要在你们的学校里出现二代病例。比如说我有一个同学在这里上课,坐在我旁边的是跟我密切接触的,我传给他了,大家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通过我们两个人再传给整个年级甚至于再传给老师,老师再传给其他班级,一旦出现连环的二代、三代、四代病例,那这个学校面临的风险就极大。
教委给各学校发了不少的文件,我认为都是重要的,但是这些文件如何落实,我认为这才是关键的关键。事实上这么多文件,核心内容就是一行字,一行什么字呢?即防控重点。每个学校你所在的地方都有一个防控重点,这个防控重点就是假设有学生感染了,他传给自己身边人的风险有多大。
具体而言,如果一个宿舍里有一个学生感染了,那么整个宿舍的管理里面就会要产生一系列的机制,需要我们分批分段把它给控制好。比如说疫情期间原则上宿舍跟宿舍之间是不能串门的,宿舍之间互相打牌、下棋的,这种事情现在一律不能做了,因为现在是疫情期间。
但是不是意味着学生与学生就不能交流了?也不是,我们要制定一系列措施促进学生的交流,但是要注意安全,我们要开展户外活动,让他们在流通的空气当中活动,甚至于不戴口罩在操场上也是安全的,我们可以开室内小型的交流活动,大家戴口罩。所以通过替代性的方案来解决我们对社交的需求,这是一个。
再一个,在教室里,学生该如何戴口罩?学生长时间戴着口罩感到很难受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处理?这些问题我们事实上都要做相应的预案。还有吃饭,最大的防控重点在哪里呢?是一起吃饭,一起吃饭聚餐是造成我们传播最大的风险,所以学校的餐厅是不是可以分餐,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要隔开距离吃?因为上课可以戴口罩,吃饭不能戴口罩,像这些情况要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相应的创造性的一些设计,我们要保持社交距离。所以今天讲的就是一件事,就是保持你的社交距离。
还可以让我们学生、我们的老师提一些校园防控金点子,比如怎样可以既保持良好的社交距离,又可以实现充分的沟通呢?我们体育课应该怎么上呢?事实上每个学校都应该有自己的创新性的发现,所以整个学校要根据我们学生的工作、学习的场景,把一个场景一个场景分隔开,每个场景都有一个最好的流程。
除此以外,学校要不断地进行科普,科普是非常重要的,要告诉学生我们防疫的重点在哪里。学校要有很多个可以洗手的地方,要告诉学生必须不断地洗手,因为一个人感染以后,唾液等会通过自己的手不断地向周围传播,这些方面都要不断进行教育,不断进行科普。其次,在校园里也要鼓励大家进行群防群控的思想,比如在宿舍里应该每天量体温,在目前情况下尽管存在一些无症状感染者,但发烧仍然是一个最常见的症状,所以把学生分成一个最小的单元进行体温的检测,我们认为也是非常好的,进校和进班级都进行体温检测,这也是不错的做法。体温的防控采取群防群控很显然会给我们带来非常好的效果。
除我前面讲的保持社交距离以外,防止在学校里面出现二代、三代、四代病例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学校是不是非常有效地启动了应急防控的流程?
很多东西写在纸上的和你执行起来还是不一样,所以在这里我强烈建议,大家所在的大学、小学、中学,都应该跟所在地区附件的发热门诊医院建立直接联系,预防让学生的家长自己带着孩子到处去看病,学校在信息的掌握上面可能会滞后。
我建议各学校负责卫生的老师,都应该跟我们的医院有很好的连通连线,一旦出现发热的事情,第一件事情就应该到附近的发热门诊进行相应的检测,在这个季节除了新冠以外,其实很多时候出现的是流感,或者夏天到了流感可能会少一点,但其他病毒性的感染,或者细菌性感染,这种情况都会发生,各种情况让学校自己来判断来处理是非常困难的。据我了解,学校周边那些很好的医院都愿意跟学校进行联通连线的,所以要把这个关系给用好,让自己的应急反应达到一级状态。
如何看待学校出现确诊病例?
李院士讲,中国的经验就是两个字,一个是“早”,一个是“快”。如果你做到既早又快,每一步骤都有记录,我相信哪怕你的学校里出现了二代病例、三代病例,教委对这件事情上也不会再怎么去责怪所在的学校,因为我们按照正确的流程做了正确的事情。所以对或者错不在于医院里出现了多少个病人,而在于我们是不是采取了相应的流程,你所在的学校有没有定期量体温,你所在的学校对宿舍的学生来往有没有进行管理,你所在的学校食堂是怎么管理的,有没有足够的地方让大家洗手,一旦出现发烧你是不是第一时间到发热门诊进行了处理,对这个病人进行了诊断。
一定要有医生对发热的学生进行诊断,没有遗漏,哪怕在你的学校里再发现两个、三个成簇的病例。我认为老师是没有责任,就像今天我们也在全国各地看到了有些成簇发生的病例,无论是钟院士、李院士还是我们其他的医生都认为,如果我做了充分的检测,我对病人进行了充分的隔离,还发生这样的输入性的病例,那这就是科学本身存在的现象,我们唯一做的就是要早、要快,你做得早了、快了,我们就尽到最大的责任了。
中国将来的教育事业随着这次疫情得到了更大的考验,最后哪怕世界上的疫情不断,哪怕维持两年,但是我希望我们的学校是安全的,在学校里哪怕出现一例病例,我们也是可以有效地进行处理,我们也可以不至于太影响我们教学的开展。如果万一在哪一个学校出现一例病例,我们也不要觉得奇怪,因为我们的社会是开放的,开放的社会一定会有事情发生,关键是发生了事情以后我们是不是处理得当,我们是不是做了合适的非常及时的早期处理,如果做了,我相信就不会酿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钟南山
钟南山与会专家进行进行讨论
我们在怎样的背景下决定复学的?
到今天为止,整个世界上新冠肺炎确诊病人达到了236万,增加得非常快,病死数是16万,按这个比例来算,现在的病死率是6.9%,相当高。这里有三种情况:
第一个是欧洲,从2月到3月底,这个阶段意大利、西班牙、法国、英国、德国患病率、确诊率增加得非常快,绝大多数病人是有了症状、有了问题以后再去检查确诊的。基于此,WHO认为欧洲变成震中了,确实是这样。
第二个,从2月底到3月初(疫情)就开始在美国出现了,美国当局认为这不是个很大的疾病,像感冒一样扛一扛就过去了,所以根本没想到会有这么大的规模,后来以每天2万、3万这样的速度一直往上涨。现在在美国实际上已经有75万(感染者),是全世界(确诊人数)最高的一个国家,病死率目前的情况应该是5.3%。
第三个情况是在一些未知的国家。比如俄罗斯、印度、非洲也增加得比较快。当然印度以及非洲的气温比较高,会不会也有大量的爆发还得观察它的发展情况。
现在整个国际的情况,是一直还在往上的态势。为什么是这样的情况呢?
现在在欧洲、美国,他们比较早就开始了限制措施,我们采用绝对是抑制的措施,他们是所谓的延缓措施。
中国在1月23日,我们党的政府、中央提出来全面封城,以后在各地就进行深入到社区的群防群控的活动。一个月以后,也就是说2月下旬以后,就没有很明显地增加了,一直到现在4月20日,这一个半月我们一直保持这样的一个状态。
而像英国提的一个最经典的延缓措施有几条,第一条,假如说有一个人病了,你自己就要隔离在家;第二个,在非常活跃的一些疾病的病区就不要太多的聚集;第三个,要是你们家人有得病的话,你们全家最好不要出去。所以他们对密切接触者,对还没有症状的,并不是主要进行检测的对象。
美国在一段时间增加了以后,目前有一部分是对没有症状的人也进行调查,包括与航空母舰、巡洋舰、军事地区相关的工作人员,但是从上个星期开始,他们就准备做整个社区的筛查,这个筛查是准备做血清抗体的筛查,看看感染过的人有多少。
所谓群体免疫,是指60%~70%的人都感染了,有了抗体以后就能够有免疫了,这是根本不现实的,这是几十年前、一百年前毫无办法的办法。
现在我们初步做了一些调查,中国一小部分人群里,有抗体的,比例是百分之几。所以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要是真的有大量的输入传染的话,肯定是没有免疫性的,大部分中国人还是没有免疫性的。
中国现在控制得很好,但是是在一个非常强的干预的情况下,国外现在有的应该是在高峰频段,有可能持续几天慢慢就可能下来,比如在欧洲。另外美国可能一直往上走,至少一个星期或者更久,还有其他国家还有很多未知数。
除了我们少数的进行研究的一些药物有这样的治疗作用以外,现在还没有一个药能治好这个病。也没有人敢说对病人任何药物都不治疗,可以(只能)自然恢复,没有人观察过。对这个疾病,我不敢下绝对的结论,只是给予比较好的医疗照顾、护理,经过这么(长)的过程,80%~85%应该是可以自己好的,结合各种各样的药有时候用了以后就会好。
在国际的研判形势里,不同国家领导有两个很重要的思想分歧。
在中国,有全城的封城措施,主要是因为习主席的一句指导思想,他说一定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放在第一位的另外一面就是不惜以经济损失的代价,所有人能治就治。
另一种观念,做一些措施、办法,病人发病就发了,但还是以恢复经济为主。特朗普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也注意到这个问题,他也提,要注意隔离,要讨论戴口罩,不要聚会,但是后来一次一次还是希望恢复经济。美国绝大多数的家庭很少有储蓄的,不工作就没有工资了,所以他就很着急要保持经济,领导的指导思想也就不一样。
此外,我们严格地群防群控起了很好的效果,一些国家的媒体现在开始对我们有一些攻击,说中国的数字是假的,为此现在正在做一些基层的流调,从核酸的检测各方面来证实是不是这样的情况。中国是不是真实的,我想我们很快就有结果。
现阶段的复学要注意什么?
在这样的情况下,复工特别是复学,(复学是大问题),很多国家目前还不敢提。而我们复学是在非常特殊的矢向差异情况下复学的——外来的输入造成我们的继发感染随时存在,但是我们也必须在严防严控的情况下开始复学。
这是一个新课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怎么走好这步棋,平衡好复学、恢复经济和抵御外来输入扩大感染的关系?目前按照我们群防群控的机制,有一些输入,有一些传染的话,我不觉得奇怪。有个别的或者少量的输入传播的话,不会形成大的疫情,我也完全相信这个,但是对于我们复学的要求就会比较高。
李兰娟
李兰娟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
从系统来看,学校防控可以把握哪些关键?
学校复工复学以后,对进出学校的人的情况要明确,同时要避免到外面情况不明的地方接触,确保学校的安全。对于返校的学生要制定计划,要培训。我们有许多的课程,能够在线教育的尽量在线教育。我们现在那么多会都也是线上会议,效果都非常好。所以要大量利用互联网教育。对于每一个在校的学生,要做好健康检测。
信息的排摸这块工作我们认为也是很重要。要确保进校的每一个人都是健康的,没有感染的。这是保障校园安全的最基本的条件。另外,保持校园的整洁,适当的消毒,准备好适当的预案和一些必备的防疫物资(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我认为学校开学,在人员集聚的地方,最好能够错时,既恢复正常的程序又防止大规模的人群集聚,减少可能的感染,这方面我觉得学校能够做到还是可以预防的。所以一方面,我认为要继续全力以赴抓好疫情的防控,另一方面,学校要谋划组织好各种科学的工作,确保师生的安全,也确保学校的秩序。最重要的还是对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情况,要心中有底。
所以这次新冠肺炎,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考验。能够取得这么大的胜利能够复工复学,是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尤其是全国人民齐心协力、科学防控的结果,也有全国医务人员不畏艰辛英勇奉献的结果。大家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的精神,我觉得这也是复学以后给学生们上的一堂生动的课,这堂课也对于学生们怎么样爱国,怎么样增强奉献和牺牲精神,将是非常好的教育,大家众志成城,攻坚克难。
希望学校通过这样一场疫情的艰苦奋斗能够锻炼学生的意志和品质,在实践当中来增长工作的本领。不惧风雨,勇挑重担。年轻人的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能够绽放绚丽之花。
来源: 人民教育
转载来源:新校长传媒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四川行知教育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30294号-1 站长统计
地址:成都市红星路二段(传媒集团)红星国际3号楼1405-1409 邮编: 电话:028-86624500 13348897983
成都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