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24500 87512291 13348897983

投稿邮箱:sctxzvip@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头条

苏雪平名师工作室开展《月相变化的规律》教研课活动

为深化科学核心素养培育研究,苏雪平名师工作室于本月成功举办了以课例研讨为核心的教研活动,聚焦李林励老师执教的《月相变化的规律》一课。本次活动通过深入的说课、评课与教学反思,围绕课堂设计、实验教学及学生科学思维培养展开深度交流,为创新科学教育实践提供了宝贵范本。

课例展示:递进探究,解码月相奥秘

李林励老师基于教科版三年级下册教材,巧妙设计了“认识月相—排序探究—模型完善—动画制作”的递进式教学流程,引导学生从生活认知走向科学规律。

  • 情境驱动,激发好奇: 课堂以动画人物哪吒关联古诗《玉盘》引入,抛出“月球亮面形状变化”核心问题,有效激活学生探究兴趣。

  • 实践探究,发现规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对10张月相图进行排序,从亮面形状、大小、位置及时间维度观察分析规律。结合“可怜九月初三夜”等诗句校准月初月相特征,深化科学现象与文化关联认知。

  • 技术融合,具象呈现:创新使用毛毡板动态展示排序过程,并通过自制月相“动画”(叠加翻动月相图)直观模拟一个月的变化周期,将抽象规律转化为可视化学习体验。


深度研讨:多维剖析,共谋教学优化

活动设置了深入的说课与评课环节:

  • 说课阐释设计思路: 李林励老师阐述以“观察—排序—修正—建模”为主线的结构化探究路径,旨在突破“月相周期变化”及“亮面位置与时间关联”的重难点,强调从生活经验出发,融合多维度描述与跨学科元素(如古诗),培养学生观察力与科学表达力。

  • 评课聚焦精准提升:

  • 苏雪平老师肯定了教学逻辑与教具(月相图、毛毡板)的有效性,建议优化科学术语(如用“从东到西”“由圆到缺”替代“从左到右”“从弯到圆”),强化学科规范性。

  • 唐雪梅老师建议增强课堂互动反馈密度(如即时追问小组排序差异),并优化导入情境逻辑性(如采用“农历日期与月相对应”的生活场景)。

  • 吴潇雨老师提议升级探究任务(如“图+文字对话”任务卡预设问题链引导主动探究),并精炼教学语言(如使用“亮面位置自西向东移动”等结构化表述)。

导师引领:指向素养,擘画教学升级

工作室导师苏雪平在总结中高度评价了本课“以探究为核心、以模型为载体”的设计理念,并基于工作室“资源整合、技术赋能”方向提出关键升级建议:

  • 深化实验教学:增设“月相成因模拟实验”(如手电模拟太阳、球体模拟月球),结合地理方位认知,突破“亮面位置变化”理解难点。

  • 探索AI技术赋能:引入数字工具(如月相变化APP)实时展示不同日期月相,与传统教具互补,提升动态规律可视化效果。

  • 设计素养进阶:在拓展环节融入“月相与潮汐”“农历历法应用”等生活实践内容,强化科学知识应用,落实“态度责任”维度核心素养目标。


未来展望:深耕教研,共创新范式

本次教研活动构建了“课例展示—多维评课—技术赋能”的闭环研讨模式,不仅为《月相变化的规律》一课提供了系统优化方案,更彰显了工作室“聚焦核心素养、深化技术融合”的鲜明教研导向。苏雪平名师工作室将持续以课例研究为抓手,整合AI等前沿资源创新实验教学,推动科学课堂由“知识传授”向“探究建模”深刻转型,为培养具备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筑牢根基。工作室将深耕课堂沃土,让每一次教研成为师生共赴科学星辰大海的崭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