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24500 87512291 13348897983

投稿邮箱:sctxzvip@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头条

川音专家进校园 童声润泽传经典

——迎春小学合唱团获国家级声乐教授亲授民歌技艺

2025年5月9日,成都市双流区东升迎春小学合唱教室传来阵阵清泉般的童声,四川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副教授余心屿走进校园,为学校“迎春娃”合唱团开展《蝴蝶泉边》声部专项训练。此次活动以“民歌新声”为纽带,将专业声乐教学与传统文化传承相融合,为孩子们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启蒙之旅。


学院派“翻译家”:让童声触摸声乐密码

作为四川音乐学院声乐歌剧学院民族声乐系副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余心屿教授深耕民族声乐教育与研究,曾主演国家艺术基金歌剧《卓文君》《杜诗蜀韵》,主编《四川民歌荟萃》教材,其主创的彝族表演人才培训项目、红军歌谣研究课题均获国家级、省级立项。活动中,她化身“声乐魔法师”,将学院派的专业技巧转化为童趣盎然的课堂语言。

“音高往上走,气息要像小树根一样往下扎!”余教授双手上下舞动,用可视化动作引导孩子们理解声气结合原理。针对合唱团演唱时气息短促的问题,她以溜溜球运动作比:“歌声要像溜溜球的线一样又长又稳,尾音才能像溪水转个弯。”原本断断续续的“环绕着”乐句,在趣味教学中逐渐流淌出绵延韵律。


民歌新演绎:从技巧到情感的破茧之路

课堂聚焦《蝴蝶泉边》的情感表达,余教授采用“对比聆听+情境模唱”双轨教学法。当孩子们初次演唱时,表情略显夸张,歌声中透着拘谨;随着教师逐句解析歌词意境,引导想象蝴蝶翩跹、清泉流淌的画面,童声渐渐舒展,眼神中泛起灵动的光彩。“‘一直唱’三个字要像风吹蒲公英,轻轻柔柔飘向远方。”余教授指尖划出悠扬的旋律线,孩子们随之调整音色,歌声中竟透出超越年龄的婉转情致。


文化薪火传:让传统民歌栖居童心

“归韵口诀是歌声的指南针,气息训练是音乐的小马达。”课程尾声,余教授将专业术语转化为童趣比喻,带领学生总结要点。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合唱教室,童声清越处,恍若可见透明蝴蝶随音符起舞。校长感慨:“这堂课不仅教会孩子唱歌,更让传统文化基因在旋律中生根。当学院专家牵手小学社团,民歌声腔便有了传承的支点。”


据悉,此次专家进校园活动是迎春小学“传统文化润心工程”的重要一环。未来学校将继续联动高校资源,通过民乐工作坊、非遗展演等形式,构建“听得见、唱得响、留得住”的文化传承新样态,让更多传统艺术在童声中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