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24500 87512291 13348897983

投稿邮箱:sctxzvip@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市州频道 > 成都 > 天府新区

天府教育改革通讯(第1期)

01、新区动态

省委改革办刊印新区省级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经验做法

新区探索“一校两制”人事管理改革

教科院附小及西区探索“一校两制”办学

新区教育集团增加到5个

新区拟开展体育教师全区排课

天府七中教育集团内教师聘用机制创新实践

02、政策法规

孙春兰:以高水平教育督导推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教育部对关于将幼儿园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作出答复

03、国内资讯

首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33次学术年会召开

北京将探索建立中小学特级校长流动制度

04、全球视野

经合组织最新报告:未来学校的四种图景

05、理论前沿

深圳“新校园行动计划”理念与实践

新区动态

➤ 省委改革办刊印新区省级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经验做法。11月30日,省委改革办编印《四川改革动态》第114期,以《天府新区成都片区聚力推进省级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为题,面向全省市州党委专题介绍新区创新教育供给模式、大胆尝试招生改革、探索多样办学形式、探索学前教育四类保障体系等经验做法。(社区治理和社事局)

➤ 新区探索“一校两制”人事管理改革。2020年秋季起,新区先行在华阳实小及西区、南湖小学及北区、教科院附小及西区等探索“一校两制”教师人事管理改革,即“新老校一体、教师走校制、薪酬双轨制”,形成“一个校长、一套班子、两种机制、编内编外教师跨校任教”的人事管理方式,有效破解学科结构性缺编等难题,试点校29岁及以下青年教师占比从5.3%提升到27.2%,研究生学历教师占比从1.9%提升到5.6%,新增区级以上名优教师6个,逐步形成好老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一是搭建校际平台,试行1所新学校携手1所老学校,两校一体整合,先行整合党组织书记、校长及班子、办学理念、课程管理破题。二是探索教师走校,在统整岗位设置基础上,新老学校教师余缺调整、跨校排课走班,试点学校解决学科结构性缺编49个。三是新老校编内编外教师薪酬总量按大致相当标准保障,岗位薪酬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岗位协议工资双轨制,探索编内教师流动到新学校的薪酬跨校结算,促进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社区治理和社事局)

➤ 教科院附小及西区探索“一校两制”办学。为提升存量学校办学品质,激发存量学校办学活力,教科院附小及西区主动探索“一校两制”办学。一是突出一校,推进文化体系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一体化、学校管理模式一体化、评价标准一体化,实现两校融合发展。二是探索“两制”,在本部实行公办学校体制,西区实行“两自一包”体制;本部教师为在编教师身份,由统一公招入职,西区教师为“两自一包”创新体制身份,由学校自主招聘入职;本部教师薪酬严格按国家相关规定进行薪级管理,西区在“两自一包”体制下,最大可能实现多劳优劳、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和职业认同感。(教科院附小)

➤ 新区教育集团增加到5个。近日,教育卫健工委、社区治理和社事局党组“大学习、大调研、大走访”活动暨中心组(扩大)学习会议在天府四中召开。会议签订天府师大一中教育集团化办学合作协议书,宣布成立天府第四中学教育集团、天府师大一中教育集团,至此新区教育集团增加到5个,覆盖74所中小学、幼儿园。(社区治理和社事局)

➤ 新区拟开展体育教师全区排课。针对学校体育师资数量不足、水平不一,和课程专业化、特色化不够的现状,新区计划委托天投教育公司,统筹全区义务教育学段体育师资,并广泛吸纳高水平体育培训机构师资、退役高水平运动员,在义务教育学校的体育课程和延时服务中实行全区排课,解决开足体育课和体育课程优质特色发展的问题。(社区治理和社事局、天投教育公司)

➤ 天府七中教育集团创新教师聘用机制。针对集团内各学校间体制、学段、教师身份和建校历史等差异,以及现有的教师聘用方式在激发教师活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集团教育均衡发展和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上存在不足,教师需求与学校发展出现错位等问题,天府七中教育集团率先在领航学校探索教师双选双聘,理清实施双选双聘的价值和路径,构建领航学校教师双选双聘的基本制度、操作流程等,并在学校内初步开展教师双选双聘的实践。同时,拟以领航学校内部的教师双选双聘为基础,逐步推进实施集团内不同学校之间的教师双选双聘,特别是不同样态(体制)学校之间的教师流动和聘用,努力实现教师人尽其才,集团资源共享。(天府七中)

政策法规

➤ 孙春兰:以高水平教育督导推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11月24日,孙春兰在出席全国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会议时强调,要改革教育督导管理体制,由过去教育行政部门的督导转变为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督导,督导的重点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方针贯彻落实情况、教育评价实施情况、教育经费投入情况等,推动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落实到位。要创新督导方式,健全和落实问责机制,加强督学队伍建设,建立常态化和专项化相结合的教育督导机制,久久为功推动问题解决。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机构设置,充实督导力量,强化工作保障,确保负责教育督导的机构独立行使职能。(摘自新华社北京11月24日电)

➤ 教育部对关于将幼儿园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作出答复。10月22日,教育部在对政协提案的答复中表示,关于将幼儿园纳入义务教育体系,教育部组织专家做过研究论证。专家们认为,义务教育具有普及、免费和强制等特点,目前老百姓对学前教育的主要诉求是希望政府承担更多责任,尽快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对学前教育是否应具强制性,或多长年限的学前教育应具强制性,各界还有不同看法,需进一步研究论证。目前最迫切的是贯彻落实政府责任,着力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努力满足老百姓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的需求。一是加快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二是加快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摘自教育部官网)

国内资讯

➤ 首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33次学术年会召开。12月5日—6日,首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33次学术年会召开,本次论坛主题为“发展中国特色优质基础教育:聚焦育人方式变革”,目的是全面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育人方式创新为动力,着力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围绕育人方式变革,聚焦和展示了中国基础教育在新课程改革、优秀教学成果推广、考试评价改革、教师教育创新等多方面的积极探索、生动实践与重要经验。四川天府新区成都党工委教育卫健工委书记、社区治理和社事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广带队参会,成都天府中学校长陈东永在微论坛上作交流发言。(摘自中国教育学会微信公众号)

➤ 北京将探索建立中小学特级校长流动制度。11月12日,北京市教委发布《关于做好2020年中小学校长职级评审和认定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在2021年的特级校长评审中,将探索建立中小学特级校长流动制度,设置本次特级校长评审指标的20%作为校长流动专项指标,经过评审认定后直接到本区对口合作交流的郊区学校、农村学校(乡村和镇区学校)或新建学校支援工作,须全职流动到郊区、农村学校工作3年。流动校长不占本区特级校长推荐名额。(摘自首都教育微信公众号)

全球视野

➤ 经合组织最新报告:未来学校的四种图景。9月15日,经合组织(OECD)发布报告,提出的四种未来学校教育图景,这四种图景指向未来20年,即到2040年。

1.学校教育扩展。接受正规教育的人数将继续扩大,正式文凭依然是生存的主要通行证,许多国家都将重点关注课程,实施共同课程和评估。除了知识和技能外,价值观和态度(例如合作、创业精神)也变得更加重视。在学校里,通过学习分析和面部识别技术,可以持续分析教学动态,评估学生的努力和纪律,学生、老师和家长可以得到及时反馈,评估和教学可以同步进行;由于数字化使学生能够更自主地学习,学校的工作人员可以更专注于支持学习者的情感需求和学习动机。

2.教育外包。在数字技术的关键驱动下,各种形式的私人和社区计划成为学校教育的替代方案,家长更多地参与孩子的教育。随着教育外包的深入,专业的学习平台和咨询服务(数字的和面对面的,公共的和私人的)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公司企业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教育事业中来。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将得到发展。公立学校(实体或数字)的工作队伍会有更多不同的教学背景、工作安排、专业和声誉地位,比如独立护理人员、职业顾问、技能市场分析师、私人平台的教育专家等。

3.学校作为学习中心。学校依然存在,但多样化和实验是常态,学校保留了其大部分功能。学校教育以其全面性为特点,以实验和多样性文化为基础,并加强了个性化途径。学校活动是在更广泛的教育规划的背景下规划和设计的,超出了学校自身的界限,形成了灵活的结构(物理基础设施、时间表),以适应数字信息系统支持的混合学习活动。

4.无边界学习。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以及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之上,教育随时随地都在进行,“免费”的学习机会随处可见,标志着现有课程结构的衰落和学校体系的瓦解。(摘自终身学习实验室微信公众号)

理论前沿

➤ 深圳“新校园行动计划”理念与实践。在学位缺口下,深圳中小学校园的面临高密度趋势,在实施以高度换密度后,又面临过多依赖垂直交通以及日常使用的楼梯被封闭等问题,与孩子的成长需要背道而驰。深圳尝试在建筑设计管理体制上创新,借机将福田区亟待开展设计的8所中小学和1所幼儿园项目协同起来,输出新校园的共同理念,推出了福田新校园行动计划——“8+1”建筑联展,尝试用设计思维,解决高密度校园规划的困境。

人民小学在最大化保留原有基地树林的基础上建造一个占地面积最小的竖向集中型建筑体量,打造深圳乃至全国的独一无二的“自然校园”;新洲小学在校园环境的设计上采取立体化策略,形成一系列的活动和绿化空间,在社区关系上提倡有限度的共享,重新思考空间管理模式,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发展需求和教育模式;新沙小学设计理念基于最大程度将校园开放给城市;福田机关二幼遵循低矮的体量、丰富的绿化植被、空间简单而不失丰富的原则,考虑如何通过建筑改善城市问题,用地四角向内退让,释放出空间,提升了周边城市公共空间的质量;景龙小学丰富的垂直绿化响应了深圳的气候特色,在空间上通过家具墙的灵活可变以及宽敞的走廊创造出丰富的交流空间;红岭中学圆岭校区创造了一个漂浮的地面,像一个流动的架空层一样,渗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形成公共开放的空间,同时支撑其他的功能,从而塑造了一个新的高密度下的人性化的校园;红岭中学高中部运动场改扩建利用校区现状可以利用的校园中心场地构建了一个可提供更广泛文体育活动空间的综合场所的同时,重建校园内部的联系、沟通和共享,创造了人与自然交织共生的校园发展的都市化模式;红岭中学石厦校区设计中的下沉庭院既解决了负一楼活动空间的通风采光问题,也将教学区与风雨操场进行了自然的联接;福田中学利用几条平行交织尺度得宜的教学楼,将序列的教学院落空间带向操场与远方的公园,楼高一层的操场平台层利用角度的扭转,巧妙处理了与周边城市的关系。(摘自2021年52期《三联生活周刊》)

编辑:伊佳

责编:付艺薇

来源: 政策法规科

转载来源:天府教育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