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12-11
原标题:华阳小学小课题系列研讨活动(24)——基于文体意识视角下的读写联动研究5
四川行知教育网讯:课题组成员在对部编小学高段教材中的课文进行文体归类后,为使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和可实践性,成都天府新区华阳小学本次研究重点以小说和散文这两种具有典型意义的文本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课堂案例与优化教学设计来提高文本的教学策略。
本次课堂实践以部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匆匆》为教学内容。在未进行课堂干预的情形下,直接观察实际课堂,了解教学中教师是“如何教”,学生是“如何学”以及学的“效果如何”,发现无干预情况下师生在读写联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组成员发现第一次教学没有渗透文体意识,以课文内容为主,从孩子们的仿写看出来,孩子们对散文类作品概念模糊,不会抒情。比如有同学写到1260多天,293天,模糊了说明文和散文的区别,还有同学写的是记叙文,把每个时刻、地点、发生的事情写得非常清楚,不会表达情感。
研究组成员针对以上问题以文体意识为线索再次探讨优化教学设计。根据文体特征及散文教学价值分析,老师们决定从四个方面对散文教学活动进行设计。
1、以朗读和背诵为基本教学方法,积累文本语言。
2、聚焦语言细腻之处,体会朱自清借景抒情。
3、发现语言的陌生之处,一连串问,欣赏朱自清表达的独有方式。
4、延伸读写活动,仿写第三段,提高阅读表达能力。
随后,老师们根据上述优化教学设计后进行了第二次教学研讨并深入教学实践。课堂教学中抓住文体的特点,采用散文式──“形散神不散”的教学方法教学散文,使学生对散文有了初步的理解,对文本的钻研融入了个性化的解读,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引导学生去倾听、思考,和作者、老师、同学对话,最后在三个词上画上方框,刚好就是一个“品”字,精妙地点出学习“散文”的最佳方法就是“品”,“品”也就是“钻研文本”。不同形式的品读展示学生个人的真实体验,将学生的学有所得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引导”给人的感受就是轻松、愉悦,学生学有所得又不露痕迹。
编辑:伊佳
责编:付艺薇
来源:成都天府新区华阳小学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四川行知教育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30294号-1 站长统计
地址:成都市红星路二段(传媒集团)红星国际3号楼1405-1409 邮编: 电话:028-86624500 13348897983
成都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