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24500 87512291 13348897983

投稿邮箱:sctxzvip@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市州频道 > 成都 > 天府新区

成都天府新区华阳小学小课题系列研讨活动(21)

原标题:【科研小课题】华阳小学小课题系列研讨活动(21)——基于文体意识视角下的读写联动研究4

四川行知教育网讯:课题组成员在对部编小学高段教材中的课文进行文体归类后,为使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和可实践性,本次研究重点以小说和散文这两种具有典型意义的文本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课堂案例与优化教学设计来提高文本的教学策略。

本次课堂实践以部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桥》为教学内容。在未进行课堂干预的情形下,直接观察实际课堂,了解教学中教师是“如何教”,学生是“如何学”以及学的“效果如何”,发现无干预情况下师生在读写联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次磨课后,研究组成员发现存在未涉及小说文体的渗透下的教学,当学完这篇课文,孩子们更多的是对老支书这个人物形象有了清晰的认识,但是对于这是一篇小说的故事却淡化。本单元是小说单元,同时单元语文要素之一: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那么,在开课初就应适当的渗透小说文体意识,让学生无论是在学习前、学习中以及学习后都应了解这是一篇小说,它和我们平时学习的记叙文、散文是不一样的,懂得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这样在学习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这也为本单元的习作“笔尖下流出的故事”作好铺垫,否则学生的习作可能会写成一篇记叙文。

研究组成员针对以上问题以文体意识为线索再次探讨优化教学设计。在教学前设计课前预习单渗透文体意识,引导学生接近和感知文体,例如:在开课之初引出课题后,教师明确今天所学的课文是一篇小说,随即提问关于小说这种文体,你都知道些什么? 再借用小说信息卡,串联起故事情节的发展、环境、人物,并让孩子根据小说信息卡上的关键词概括了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既渗透了小说这一文体的知识,又帮助了孩子概括了课文主要内容,可谓是一举两得之事。

随后,老师们根据上述优化教学设计后进行了第二次教学研讨并深入教学实践。课堂教学中抓住文体的特点,在教学环境对人物塑造作用环节时,通过将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做对比,发现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具有反衬作用。并明确在小说这一类文本中,人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其必须也只能生活在一定的生活环境中。人物的性格、思想的形成以及感情的变化都与其所处的“环境”密不可分。因此,在读小说时要格外关注人物所处的“环境”,才能准确把握人物的形象,与作者形成一致的体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课堂的最后教学环节再次渗透小说文体的相关概念,加强学生对小说文学体裁的认识与了解,达到教一篇即教一类的语文教学效果。

在本次课例《桥》的课堂实践对比后,更加明确不同文体的课文必须采用不同的教法。依据文体特征研制教学内容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无非是阅读文本的“个例”,但语文素养的培养却不仅仅只在语文课堂上,语文阅读也不仅仅局限于这一本薄薄的语文教材。在课例有限的情况下,老师们应当依据文体制定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渗透文体意识,从而实现在循环往复的阅读实践中体验、领悟和把握同一类文体的文本阅读,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

编辑:伊佳

责编:付艺薇

来源:成都天府新区华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