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24500 87512291 13348897983

投稿邮箱:sctxzvip@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市州频道 > 成都 > 双流区

成都市双流区棠湖小学:书香校园 润物无声

分享一本好书,点亮一盏心灯

萧伯纳曾说过:“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一人还是只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思想,你有一个思想,我们彼此交换,那么我们将有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

“促进教师成长、滋养精神品味增进专业发展、提高文化素养”

棠湖小学数学工作室教师读书分享、交流活动如期举行。


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叶林梅老师--《万物皆数》


万物皆数

我想,我可以乘坐着这本书穿越回史前时代、四大文明古国、欧洲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自由漫步在巴黎卢浮宫。

这是怎么回事呢?来看看叶老师的解读

我们日常生活所用的“1、2、3、4、5、6、7、8、9”这九个数字,它们的产生,是我们的祖先花了几个世纪的努力才得到的!


小到日常生活中的计数、交易、田地测量、道路绘制,大到宇宙的探索、行星的观测,数学都在其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也就意味着数学不仅仅是一堆堆枯燥的数字或图形,它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数学就是我们理解这个宇宙的工具。



汪进、赵雪黎、陈莎莎老师--《让儿童在涂画中学数学》


数量关系搞不清楚跟三位老师画个图画来试试

汪老师:涂画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生活化、直观化、具体化,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概念、理清思路,唤起儿童已有经验,真正实现儿童对数学意义、数量关系、数学规律的理解。


赵老师:让不爱学数学的孩子通过画图直观、形象地理解数学,发现数学的潜在秘密,让枯燥的数学活了起来,从而让孩子爱上数学。


陈老师:结合教学中的具体情况也分享了这本书,让学生在画图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和自信。



杨艳老师--《儿童心中的数学世界——数学日记》



跟杨老师——用数学感受生活、记录生活、思考生活。

从这本书中看到吴正宪老师的团队做了很好的尝试,通过让学生写数学日记,教师可以了解到他们生活中的数学:学生是如何应用数学去感受生活、记录生活、思考生活的。


我们学校的数学教研员唐琦老师,也一直在研究“数学循环日记”,唐老师也为老师们介绍了写数学日记的作用以及孩子们的变化,孩子们可以通过画画、文字等形式,把自己想说又不好意思说或者不敢说的话表达出来,将孩子们的思维方式外显出来。


同时也对老师们提出要求,每个班上学期的“数学课前三分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希望老师们这学期对学生的数学循环日记进行指导,让棠小娃喜欢上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欲望。



宋仕成、邓莉老师--《深度学习走进核心素养》


培养核心素养,触及心灵教学,发挥主导作用


让我们一同走入,两位老师的深度学习世界,此书强调了核心素养的获得需要通过深度学习来支撑。


宋老师:深度学习是理解性的学习,不仅仅要单纯从字面意思上知道、明白,更要从深层次上进行思考,形成一种能够解释、思辨、应用等更加有难度、更具综合性的学习结果,此外还需要形成一种能够灵活运用所知进行思考和行动的能力。


邓老师:让师生转变立场,从满堂灌向少而精转变,适时地为学生搭建“脚手架”让学生自主攀登而不是背着学生攀爬,让“说中学、做中学、教中学、悟中学”在我们的课堂中出现,真正从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转变。




余娜老师--《教学新密码-小学数学“助学课堂”范式》




和余老师一起把课堂变学堂讲台变舞台

助学课堂在方式上为实践这个理念提出了相对应的“三助”:一是自助,二是互助,三是师助。

自助:给课堂种植生长的种子,倡导先学后教,在助学的引领下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互助:给课堂培植生长的土壤,通过设置合宜的任务驱动情景,让学生充分展示预习的成果,通过提问、补充、质疑、辩论等形式,使得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同伴交流等多种互助学习形式得以互配实施。

这与我们学校开展的“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思想不谋而合,更加坚定了老师们的研究步伐。


徐融老师--《小学数学与数学思维方式》


数学成绩总是不如意试着提高思维一起来听听徐老师的分享

数学教学,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数学思想的渗透,应该是长期的,应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正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也应该像春雨一样,不断地滋润学生的心田。


李宽洁老师--《好课堂是这样磨成的》


再现课堂实录片段,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写出教学心得感悟


李老师和您分享,“好课是这样‘磨’成的”

让大家重新认识复习课。带给大家如何拒绝无聊的复习课很好的学习案例。


骆莉老师--《数学教师的语言》


语言就仿佛一座桥梁,教育科学通过这座桥梁,变成骆老师的教学魅力。

形象的语言能将“死”知识变为学生易理解的“活”知识,生动的语言能吸引学生,振奋学生的精神,让学生听了便“声临其境”使教材化难为易,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教师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是从说话艺术上体现出来的。如果语言是一座桥梁,教育科学就是通过这座桥梁变成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能力的,所以我们必须在实践中坚持不懈地训练自己的语言。


杨智海峰老师--《数学也可以这样教》


数学一定很呆板吗?

教学模式一定是固定吗?

杨老师可不这样认为

丰富、精彩的案例为我们带来“简单教数学”的智慧。把握真实和创新。


余琴老师--《小学数学与数学思维方式》



书包越来越重,却不会减负,跟汪老师一起学一学,怎么把书“读薄”。

数学书越读越多、越学越厚。那么如何能够越学越薄呢?


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每堂课的教学中适时地适当地体现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多观察多思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日积月累,通过提高数学素养达到学好数学的目的。


宋仕成主任欣慰的谈到“书中自有黄金屋”老师们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与书本融会贯通,必将收获满满,让我们一起成长,一起进步,一起去感受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的幸福!


张娴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


兴趣推动孩子的学习情感交流少不了,张老师来分享啦!

逐步形成共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既是课堂的终结性目标之一,又是学生未来学习的情感与态度的基础。


李定玉老师--《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数学学习难难难?

听听李老师怎么说

本书对小学数学的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做了细致分析。有利于孩子们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小结一下

棠湖小学数学教研员唐琦老师对以上分享进行了点评和总结


对余琴老师谈到的,怎样把书读薄?让老师谈到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做到让孩子把书越读越薄,将数学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打断知识之间的隔断墙,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知识的内在联系,不断建构知识网络,体现数学的统一性,要在儿童的脑海中形成“知识树”这样书才能越读越薄。


并对如何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进行了阐述,老师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过程与结果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脱离过程的结果,也没有失去结果的过程。


“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每个人都应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不断潜心思考,把读书与工作、生活结合起来,更容易找到职业的幸福和生活的快乐。



棠小数学工作室是年轻老师成长的乐园,青年教师余娜在参加活动后,有感而发的写到:



李顺榕校长▼

欲求教书好,先做读书人。无论是作为母亲、父亲、爷爷、奶奶,不管我们的年龄有多大,我们都不要停止学习的脚步,阅读的脚步。


数学工作室有这样一个氛围,这样一个平台,有这样一帮伙伴跟我们在一起研修,跟我们一起读书,跟我们一起学习成长,是很幸福的一件事情。希望团队能够坚持养成读书的习惯,能够成为真正的读书人。



郑祥副校长

做为一名“老棠小人”被今天的活动所感动,现在的数学老师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一个个团队在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提升。


也希望新的棠小血脉能将我们在书本中获得的一些是思想继续扩散出去,影响更多的人。祝愿棠湖小学数学工作室老师们越走越好。


棠小数学工作室是一个温暖向上积极有力量的团队,大家相互鼓励扶持,汲取同伴的能量,老师们从中找到了归属感、成就感、幸福感,互相帮助共同成长,共同进步,争取让每位老师做最好的自己,活出最精彩的人生!

编辑:伊佳

责编:付艺薇

来源:成都市双流区棠湖小学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