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24500 87512291 13348897983

投稿邮箱:sctxzvip@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市州频道 > 成都 > 双流区

不一样的灵魂工程师——记双流区特殊教育学校可爱可敬的老师们


四川行知教育网讯:孩子都是拥有羽翼的可爱天使,轻盈平安地降临人间。可有的孩子太急于来到这个精彩的世界,落地时不慎折断了翅膀,于是,他们从来到这个世界那一刻起,就一直在寻找为他们缝补翅膀的人。而那个用爱心和专业为他们康复羽翼的人,就是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双流区特殊教育学校,来了解这所用爱心和责任心编织的学校。

爱心汇聚:努力唤醒生命成长

“你们棒棒的”“声音大一点”“鼓掌鼓励鼓励”……5月18日上午,双流区特殊教育学校三楼的八年级教室里,德育主任叶老师正在耐心细致地为班里9名孩子上开学的第一堂课。站在教室的门口,目光所及处,是一群听力障碍孩子的上课景象,不时有孩子用模糊的声音,应和着叶老师的提问。

2002年,叶老师毕业就进入双流特校任教,至今已是18个年头,长期担任语文老师、班主任,同时也是学校的德育主任。”为了让特殊学校的孩子们能像普通孩子一样学习成长,让他们也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绽放自己的生命,特教老师必须付出超过普通学校老师数十倍的努力,为他们打开另一扇智慧的窗户。特教老师的艰辛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体会的。”叶老师深有感触地说道。“起于辛劳,收于平淡”,这是对特殊教育老师们的真实写照。“但是,我们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会无怨无悔。虽然没有普通学校的老师那样因桃李满天下的成就而身披光环,但看到这些折翼的天使取得一点一滴的进步也会让我们特教老师感到非常欣慰。”作为特殊教育界的一名“老兵”,叶老师的一席话道出了特教老师的心声。

从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宋老师,初到学校,看着孩子们纯真的脸庞和充满渴望却不甚明亮的眼睛,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责任重大。从一开始,她就对自己从事的特殊教育工作,倾注了满腔的热情。在她看来,开展特教的目的,不仅是要让温暖的阳光照亮每一个特殊孩子的心田,还要像涓涓细流,滋润到孩子们的成长过程。“我从不把这些孩子看成特殊的人群,首先我接纳、尊重每一个孩子,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我的教育始终围绕着让学生成长为更好的自己,这个过程虽然很慢,但终会有一个结果。”宋老师语气温和坚定地说道。

从教22年的党政办主任周主任深知特教老师的辛苦,更懂得这群孩子家长的不易。“每当看到孩子一天天的增长知识,提高了动手能力,哪怕是孩子多认识一个字,多学会一个动作,都是最大的欣慰。”周老师介绍在生活上为了帮助特殊孩子的家庭减轻压力,今年是第30个助残日,学校还特意为每位学生免费配置了秋季和夏季两套校服。

特殊孩子在上学之前,因为残疾的阻碍,对世界的感知是片面、残缺、单调而孤寂的。而特教教师,通过手语交流,语言、智力开发,渐渐给了他们一把打开多彩世界的钥匙。因此,每一位用心的特教教师,都被他们发自内心地尊敬着,爱戴着,信任着。这样的信赖和尊敬,也常常感动着老师们,滋养着老师们,让他们深深觉得幸福。

双流特教校以“尊重个体需求,提供专业服务,发展学生潜能,提升生活品质”为办学目标,以“蜗行不止 慢步天下”为育人信念,着力构建以“生活适应”为核心的校本课程体系,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同时,学校注重教师队伍建设,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定期邀请专家到校作专题讲座,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派出多位教师到台湾、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地参加各级培训,培训教师回校后再面向全体教师进行“二次培训”,有效提升了全体教师的专业素养。

近年来,师生参加国家、省、市、区各级比赛获奖500余人次,课题成果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融合课程:照亮学生的生活和远方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特殊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这些特殊的孩子更好的融入到社会中,不让他们封闭在学校里。如何让他们更好的融合在普通学校,像普通人一样学习生活,双流特教校一直在融合教育方向探寻研究。“双流特殊教育学校的大门是敞开的,普通学校的大门对我们也是敞开的,我们与区里的多所学校都有定期的互动和融合,比如六一儿童节、运动会,艺术节表演很多活动我们学校的孩子都会参加,尽量给他们提供平等的舞台和机会。”周主任介绍说。

除了融合课堂以外,为让这些特殊的孩子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能更好的融入社会,成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人,双流区特殊教育学校还设立了12个综合教育实践基地。这12个教育实践基地是老师们在考察安全第一的条件下精心选出并一家一家去谈的合作基地,让不同学段的孩子去亲身体验,诸如怎样去银行存钱取钱、去商场买生活必需品、去医院看病、去电影院观影、去图书馆借阅书籍.......让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融入实践中, 为的是让孩子们能在具体的环境中亲身去体验,去理解,希望能助力每一个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未来的生存能力。

“孩子以前不愿意跟别人交流。来学校读书一年改变很大,性格变得开朗很多,现在会主动跟我讲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学校里的趣事,见到亲戚、朋友也会主动打招呼。以前稍微坐一会就坐不住了,现在可以安静地坐一节课,行为习惯也比原来好很多,穿衣服、吃饭现在都可以自己独立完成。”聊起孩子进入学校这一年的表现,一年级培智班家长欣慰又充满感激地说。“疫情期间老师们还特别仔细地给孩子规划了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期间的生活、学习安排,精心给孩子录制学习的视频,让孩子每天都能有一点进步。”对于特教校的老师,孩子们的家长充满了感激,在学校时的陪伴和爱护对于很多孩子来说就像自己的妈妈一样,正是有了这样的安全感,才有了孩子们一点一滴的进步。

样貌清秀、身材修长的欣雨从2年级转学来到双流特教校,现在已是8年级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回忆刚来到学校时自己因为自卑和任性给老师、家长增添了不少麻烦,班主任叶老师见证了欣雨一路的成长变化,不仅教会了欣雨用手语来作为沟通辅助语言,还逐步帮助她建立了自信心,鼓励她定下了考南京大学的目标。作为一名有听力障碍的学生,现在的欣雨虽然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口齿清晰的和人交流,但自信大方的脸上洋溢着微笑,已成长为一名阳光少年。

为了给更多的特殊孩子提供适宜的教育服务,2007年起,双流区启动融合教育支持保障体系建设。双流区特殊教育学校主动顺应特教发展趋势,职能拓展探究融合教育。历经十余年发展,双流区特殊教育学校通过顶层设计、行政宣导、部门重建、人员统整、师资培训、考核改革等实践策略,逐步实现由传统“关注特校内部教育教学”到“专业引领区域融合教育发展,推动区域特教质量整体提升”的职能翻转。并以“普特融合、提升质量,为特殊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目标,以服务保障、运作管理、师资培训、深度融合四个维度为抓手,探索出了一条“四维联动”的特殊教育工作新路径。取得了一系列可借鉴、可复制的双流方案,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教育部、中残联的高度肯定。为了向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推广双流特教校的办学经验,教育部在官方门户网站专门做了专题报道。

送教上门:点燃重残儿童对未来的希望

 “老师,你什么时候再来呀?”当送教上门的教师结束送教离开小豪家时,小豪恋恋不舍地问道。“快回去吧!老师很快会再来教你学知识、陪你做游戏的。”老师走出小豪的家门很远了,夕阳下,那个小小的身影依然站在路边,使劲地向老师离去的方向张望着……

为切实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权利,让每个孩子享受公平的教育机会,双流区特殊教育学校老师承担着全区因重度残障不能到校上学适龄儿童的送教上门工作,老师们将课堂搬到重度残障儿童家中,帮助他们提高认知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圆了他们的上学梦。学校老师们寒来暑往,风雨无阻,践行着“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让重度残障儿童及其家长对未来生发出新的希望。

近年来,随着双流区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四川师范大学、乐山师范学院、重庆师范大学特教师范专业陆续签约成为实习基地。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四川省残疾人康复先进集体、成都市特殊教育先进单位、成都市残疾人教育康复先进单位、双流区地方名校等殊荣。国家教育部、中残联、省、市各级领导也先后莅临学校考察指导,捷克、挪威、加拿大、丹麦、美国、台湾等地特殊教育专家团体先后莅临学校考察交流。双流特教,日益成为四川省特教领域的一张亮丽名片,受到各级领导及特教同行广泛赞誉。


从事特教事业的老师,虽没有石破天惊的壮举,没有学生考上名校辉煌显赫的荣耀,但是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用真挚的爱心,用积淀的专业,为“折翼的天使”托起一片蓝天!

编辑:伊佳

责编:付艺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