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3-19 来源:成都市双流区实验小学东区
阅读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书籍是教师教育智慧获得的源头,如果没有教师的阅读,就没有教师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和发展。为促进教师化茧为蝶,人人都成为虔诚的阅读者,学校结合寒假推荐书目《旁门正道》的阅读,策划开展实小东区“最美读书人”活动。从今天开始,将陆续推出教师阅读的缕缕幽香。
01.立之叶分校 郭晓平
最喜欢的读书格言: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培根
曲径通幽处,杏坛桃李香
《旁门正道》读后感
“一只蜜蜂,望见窗外的鲜花,在窗户玻璃上嗡嗡乱撞,却不知旁边的窗户才是开着。”《旁门正道》一书的封面上这样写道。初读于此,觉得颇有道理。烟尘滚滚,一路行来,我们不就像这只蜜蜂,在教学改革的院落里寻找出路,总要撞上几回,才会发现旁边的出口。
读《旁门正道》,你会被书中千奇百怪的例子吸引:美国小学老师讲授猫的知识;让学生尝尿的课例;中国和美国的《小学生守册》的对比;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故事;狗与骨头的故事……读《旁门正道》你会顿悟:原来老师可以这样当,书可以这样教,教育可以这样做。
当快乐的老师,做简单的教育
莎士比亚说:“我们的身心就是一座苗圃,而我们的主观一直就是苗圃的园丁。不论我们是种植奇花异草或单独培植一树木,还是任其荒芜,那权利都在我们自己。”一个人在苦境中拼搏,最易得,也最难得的财富就是积极的人生态度。不论我们处于什么境地,我们都可以把它当作自己的福地。书中告诉我们:这辈子永远会有钱不够用的感觉;这辈子永远做不到所有人都说我好。所以,淡然一点,泰然一点,超然一点,纵然一身清苦,也愿怡然自乐。
“育人先育心”,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幸福感发乎于心,要做一名快乐的老师,就要有一颗爱自己职业的心,一颗爱学生的心。老师用自己满腔的爱去关心,去尊重每一个学生,耐心细致地去指导每个学生,才能做到对学生的关心,体现出老师的责任心,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回馈给老师美好的结果。教师要充分重视和欣赏每位学生,耐心地倾听他们的意见,接纳他们的感受,包容他们的缺点,分享他们的喜悦……唯有如此,我们因为教学和班级管理所产生的烦闷和苦恼才会逐渐消失,我们才能快快乐乐当教师,简简单单做教育。
当智慧的老师,教自信的学生
“激励是最好的教育。”无论是皮革马利翁效应,还是罗森塔尔效应,无一不是在告诉我们“欣赏”具有多么强大的力量。我们在评价孩子时,要始终保持鼓励性的倾向,使孩子时刻感到自信,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当孩子犯错时,给孩子递一个台阶下;当孩子取得成绩时,给孩子送上一片掌声;当孩子有疑难时,给孩子明确而真诚的指导;当孩子大胆表现自己时,给孩子最专注的眼神和欣赏的眼光。老师真诚的赞美、友善的态度会深深地感染孩子,对于学生,我们不应吝啬我们的赞美之词,要相信好学生是夸出来的。
师生关系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仅是一种知识传承的工作关系,还是生命与生命的关系,是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的关系,是两个生命的碰撞,是两个生命的涌动,是两个生命的共鸣。当我们面对问题学生时,如果能尽量发现他们的优点,然后真诚地去赞赏他们、鼓励他们,那么你会发现,学生个个都是那么可爱、那么优秀。
当偷懒的老师,教自立的学生
聪明的老师是会偷懒老师。这里说的偷懒不是责任心不强,对学生的成长,不关心,而是像书中提到的那位老师一样,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做最少的事情,成就最高效的教学质量。
维纳斯因断臂而完美,小说因悬念而引人入胜,国画因留白而韵味自生,教育也要“留白”才更有魅力。教育应当基于学生现实的接受水平,不是学生适应“标准化的教育”,而是教育要适应“永远差异的学生”。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和中心,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才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多种活动中,通过直接体验和感知来主动探索、主动学习,养成提出问题、质疑、分析的能力。
当好学的老师,做幸福的教育人
很多人都充实于形而空虚于心,厚重于体却浅薄于灵气。杨东教授以他独特的眼光看当今教育,以他的旁门正道征服了同行。徜徉在《旁门正道》里,我不禁感慨:在每一个死胡同的尽头,都有另一维度的天空,在无路可走的时候迫使你腾空而起,那就是奇迹。换一种思维方式,换一个思维角度,改变一下视角,说不定你就找到了旁门正道。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让我们用心思考,用心感悟;让教育智慧升华,炼就一双慧眼,发现学生“那一点点光”。总会有一瞬间,一颗流星、一点流萤,在广阔的夜空,成为最亮丽的风景,让我们感受到每一个鲜活生命的独一无二和与众不同。
02.立之萌分校 谭长雨田
最喜欢的读书格言: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三毛
读旁门,悟正道
《旁门正道》读后感
读一本好书,静一时心灵,得一纸感悟,品一段人生。
书籍不断充实着我平淡的生活,居家岁月就此变得夺目。指尖在文字中舞蹈,阳光随心而跳跃,嘴角时而勾起一抹微笑,在教育的洪流里,我曾找寻着出路,或疑惑老师为何如此之“累”?或纠结上课为何总是“讲授”?或烦恼学生能否自主学习?前方终于透出一点光亮,我摸索着问题之石,惶惶走近,打开了教育新理念的大门,很多问题都找到了解决之法,我顿悟:这是旁门,亦是正道!
不忘初心,奋勇前进
开篇起始,杨东先生多次提到“简单才美”、“简单才快乐”、“简单也许更加有效”,我都深感共鸣。
说来简简单单,却引人深思。人生在世本就不易,我们不可能被所有的人喜爱,坚持做好自己;善待他人也是善待自己;不要把快乐的钥匙交给别人保管;无论何时都要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每一条都看似简单,却无不蕴含深刻的哲理。
尘世间太大,有太多车水马龙,灯红酒绿,我们只是喧哗世界的最小分子,浮躁的情绪充斥在空气中,一不小心就会忘掉自己的初心。我们能做的只有坚守自己,奋勇前进,愿我们每天都活得更洒脱,看得透,放得下,拈花一朵。
中美教育,有机融合
我一直以来都对美国注重能力培养的教育略有耳闻,直到看到此书中详尽的叙述和独到的见解,才为读者撕开了美国教育的神秘面纱,呈现出中美教育的偌大区别。
杨东先生通过真实的美国教育案例,讲述了美国老师把作文最高分给了一位“另辟蹊径”的孩子,纵使这位孩子在中国的教育看来是绝对的“偷懒”,就字数不达标这一条都足以让老师们打零分;也讲述了美国老师故意给学生讲授错误的知识,目的是强调科学的精神和方法,而我国重在知识的传授;还讲述了美国老师让学生尝尿,为了让学生对老师产生怀疑,从而有怀疑一切、独立思考的习惯,中国却反之,学生全都过于信赖老师,甚至产生了学生一定程度的“驯化”!中国学生喜欢揣摩“老师想要的答案”!并不是心智所想,口中所答。听起来多么可悲,却是赤裸裸的现实!
美国的课堂是高度的自主,学生甚至可以双脚翘在课桌上与老师自由对话,而中国课堂规定学生上课必须规规矩矩的,以此来判定哪个班比较听话。可结果呢?美国“混乱地课堂”学习效率却更高!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班的一个孩子,刚入学时行为习惯特别好,上课总是坐得端端正正的,特别让老师放心,可之后,我发现我讲过的知识她都没有记住,错误百出,我才意识到坐端正听讲的孩子不一定就是听懂了,更没有记住知识灵活运用。规定好的行为习惯固然没有错,可我一直在思索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在思维上享受自由,行为上保持自律?
综上而言,就如书中所说:“当今教育,如果一定要找到最理想的模式,那不是中美教育简单相加,而是中美教育的有机融合。”于我而言,虽不能得其精华,但悟其皮毛,也受益良多。
改变“讲授”,增强自主
作为一名新上任不久的老师,课堂上总是频频讲授,让学生说得很少,更别提自主学习了。我总觉得我讲过了,他们就懂了,结果却总是不尽人意:讲过数遍的知识点还是出现错误,拼音还是不会拼,令我终日惶惶。
在书中找寻答案吧!杨东先生用大量的课堂观察数据,表明了就算是名师课堂,也存在着大半堂课都在“讲授”的现象,能够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所剩无几;他也用真实课堂案例告诉了我们:以讲授、问答为主的课堂必定是以老师为中心的,以老师为中心的课堂,也必定是效率有限的课堂。
我们必须跳出以老师为中心的“误区”,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想学生所想,这也是本校所一直提倡的观念。我们可以制作系统化的“课堂教学行为观察表”,详细地把老师的行为,学生的行为记录下来,再写改进建议;也可以制作“课堂提问观察表”,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做系统的归类:封闭问题、开放问题、重复问题等,这些都是具体可实行的操作,让我们慢慢地转变课堂的主角,将话语权交给学生,让课堂自主起来。
《旁门正道》所带给我的感动还有太多,一纸感悟远远不够,读旁门,悟正道,在充满激情的教育路上,我感恩所有的遇见,或是微风温柔地轻拂,或是泉边灵动的水声,亦或是冬日的暖阳……每一个点滴都让我的心愈发平静且强大。合上书,便陷入沉思,不知身边一朵无名小花正悄然绽放……
03.立之萌分校 崔永甜
最喜欢的读书格言:书乡浸淫日久,则心胸玲珑,见识广阔,自然语言有味,气质高雅,此书卷气也。
互相尊重,宽容常伴
《旁门正道》读后感
在《旁门左道》中,我感受到了作者——杨东杨先生,作为一名平等的教育工作者和我们分享、探讨教育中的智慧。他并不宣扬“圣人教育”,他说“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好恶,老师对接近自己个人喜好的学生倾注更多的情感,这是正常的,爱生是高要求,尊重是底线。”
普渡众生难,尊重宽容易
一直以来,不论是社会还是教师自己,都对教师建立了“崇高”的道德标准。但是,我们教师也不过一介凡人,很难做到像唐僧一样普度众生。所以,“爱生”是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高要求,“尊重”则是教师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底线!杜威曾经说过,“尊重的欲望是人类天性的最深刻的冲动”,不论是成人,或是孩子都希望得到尊重,“尊重”是人类个体的基本精神需求。小学生虽然年龄较小,但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也渴望平等,期望得到成人,特别是教师的夸奖与认可,这也是家长们常说的:“在家说十句,也不顶老师说一句”的真实写照。
秉慎言慎行,存畏诫之心
如何做到“尊重是底线”,杨乐先生给我们两点建议:一是尊重学生的差异,二是小看学生的错误。尊重学生的差异我相信每位教师对此都有清楚的认识,而小看学生的错误,却是我没有意识到的一点,一直以来,我爱在学生的错误中寻求本质,有时自然而然的就放大了学生的错误,偶尔上升到性格的疑惑。看了《旁门左道》之后,我茅塞顿开,正如这句“老师要小看学生的错误,要善于从学生犯错中发现学生的潜质”,原来“潜质”才是我要寻找的东西。陶行知先生曾留下谆谆告诫:“你的教鞭下可能有瓦特,你的冷眼里可能有牛顿,你的讥笑中可能有爱迪生,你的骂声中可能有爱因斯坦”。当然我从不奢望自己会教出伟人,但是,我能告诫的自己的是,不要成为老师界的反面教材,祸遗百年。对待孩子的错误,作为他的引路人一定要慎言慎行,毕竟你的一时也许影响的是他的一生。
待松弛有度,评恰如其分
当然尊重学生,宽容学生,并不是放任自流,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有时还要作恰如其分的批评。作为一个老师即使学生犯了错误,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也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谆谆教导学生才能取得教育的效应。一味的训斥,只能促成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对于学生的批评指导也一定是在有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才能发挥正真的作用。《旁门左道》还有很多让我眼前一亮的教育思想,豁然顿悟的教育建议,真真是受益匪浅!
04.立之叶分校 黄丹
最喜欢的读书格言: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而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还很少。——伏尔泰
沟通从“理解”开始,
教育从“理解”萌芽
《旁门正道》读后感
近段时间读了成都师范学院杨东老师所著的《旁门正道》一书,记忆最为深刻的是学生为什么总是不“乖”这一章节。杨老师说“能爱每一个学生,是师德的最高境界”,“尊重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底线”。极为赞同杨老师的观点,我也笃定“唯命令式”的教育不足以让人信服,更不会让人亲近。那我们该如何与所谓不“乖”的孩子良好沟通呢?
理解孩子的“不同”
我想老师的职责就是理解每个孩子的“不同”,看到每一个孩子独特的闪光点,发现他们的情绪波动,发自内心的去“理解”孩子最真实的情绪,去揣摩行为变化背后的原因,理解孩子的“不一样”,甚至是“出格”,真诚、平等的爱他们,这样才能得到同样的“真心”。
充分“共情”再教育
我想,孩子只有感受到“理解”时,才会放下戒备,真诚诉说,用心倾听,尝试改变。充分“共情”后再适机引导的教育,要比说教更有力量,也比“命令”更动人。一个擅长教育的人,一定精通揣摩孩子的心思。良好的“共情”能快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读懂孩子的心思,并能够友好的“理解”,然后再加以引导,这一刻,教育才真正开始。
教育没有捷径
唯有用一颗真心开启另一颗真心,用一份真情感染另一份真情。愿我们都做教育的有心人,蹲下来与孩子平等沟通,走进儿童的世界,感受并理解他们最“真实”的情绪,做他们最敬仰的老师。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四川行知教育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30294号-1 站长统计
地址:成都市红星路二段(传媒集团)红星国际3号楼1405-1409 邮编: 电话:028-86624500 13348897983
成都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