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24500 87512291 13348897983

投稿邮箱:sctxzvip@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师陶研陶 > 师陶快讯

陶研校长 | 邓金河:十四载,县域学校在学陶研陶中的探索与实践

陶研校长 | 邓金河:十四载,县域学校在学陶研陶中的探索与实践

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

有思想 有温度 生活即教育

关注

陶研校长 | 邓金河:十四载,县域学校在学陶研陶中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金河 成陶理事

金河,中江继光实验学校校长,高级教师;四川省骨干教师,德阳市优秀校长,中江县优秀共产党员,中江县科研先进个人;《四川教育》杂志封面推荐人物。

陶行知是近代以来中国真正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家,他创立了具有世界影响的“生活教育理论”。毛泽东同志曾称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评价,在中国近代的专家学者中间,毛泽东同志尊称“伟大”的只有两位:一位是被称作“民族魂”的鲁迅,另一位就是被称作“民主魂”的陶行知。

在当今时代迅猛发展的今天,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历岁月之久而弥新。在2016年的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回到自己的中学母校看望师生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明确指出:“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在西方各样教育思想强势影响学界之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别具清新之感”。

中江继光实验学校作为以闻名全国的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名字命名的英雄学校,自2004年建校以来,一直研究和追随陶行知的教育精神,砥励前行,践行和发扬陶行知的办学思想,办真教育。学陶“悟”精神,研陶“真”教育,在短短13年的时间,继光实验学校成长发展为“中江典范 德阳领先 四川一流”的县域学校,凭借的正是先生毕生践行的四种精神:无私奉献的教育情怀、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求真务实的办学精神、勇于开拓的创造精神。

陶研校长 | 邓金河:十四载,县域学校在学陶研陶中的探索与实践

     1

用无私奉献的教育情怀

引领学校集体精神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先生的名言,他的一生忠实地履行了这一名言。陶行知与白求恩大夫是好朋友,白求恩到中国来,与陶行知作为国民外交使节在美国加拿大的抗日宣传,有着直接的关系。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称赞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人”。先生为人,也完全符合这样的标准,我们要学陶,首先就要学习他的为人,学习他的这种精神。

继光实验学校的教师来源于五湖四海,如何在这个优秀的集体中形成精神,我们首先就想到了学陶,尤其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行知精神,作为一线教师都非常认同先生的大情怀。通过多年的积淀,继光实验学校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行知精神的优秀教师:爱心责任、 民主科学、追真向善、朴实大气。继光实验学校是寄宿制学校,继光实验教师进教室是老师、出教室是父母,孩子们学习上有哪些亮点及不足,他们洞如观火,生活上需要哪些关爱,他们了如指掌。

教师的无私奉献不仅仅是对自己的学生,还潜承了先生的大情大爱。继光实校的老师们自发组建了“微力量”爱心公益组织,带领学生看望敬老院老人,帮扶贫困同龄人。2015年春,“微力量”老师得知中江集凤镇有户贫困户连基本住房都没有时,老师们在积极联系有关部门的同时,还自发策划了一场爱心义演,筹得善款近4万元,硬是为困难群众建立了一个漂亮的家。当受赠人激动地感谢他们时,老师们朴实地说:“我们是老师,我们看不得娃娃受苦”。

继光实验教师朴实大气的奉献精神也体现在工作的各个方面,一个学校、一个年级的教师如兄弟姐妹,老带新,经验从无保留,大家相濡以沫;骨干带团队,攻坚克难,在国家、省市县各级赛场斩金夺银,大家携手前行,从无推诿。13年的一路同行,形成了继光实验同心同德的集体精神:同心才能靠得更近,同德才能行得更远。

陶研校长 | 邓金河:十四载,县域学校在学陶研陶中的探索与实践

     2

用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

引领教师团队前行

先生当年办教育,帮助劳苦大众与苦难现实作斗争,引导人民向着解放与幸福的道路前进。他的宏图伟愿却不得不与现实一次次地碰钉子,但他从不向困难低头,从不向敌人屈服,他勉励自己和战友“准备用钢头碰铁钉”,具有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毅力。

继光实验学校作为一所县域学校,全体教师的职业梦想确是要让学校发展为“中江典范 德阳领先 四川一流”的优质学校。发展道路上的艰辛可想而知,唯有发扬陶公的“准备用钢头碰铁钉”坚韧的奋斗精神,才能到达希望的彼岸。

2016年秋天,继光实验学校杨坤从四川省小学语文优质课竞赛中脱颖而出,被推选代表四川参加在广州举行的全国小学语文优质课竞赛。处于川中县城的继光教育人要同来自全国教育高地北上广深苏的同行竞技,学校团队倍感压力。继光精神的核心就是“不怕困难 敢于胜利”,学校的磨课团队迅速组建起来,工作进度计划精确到每天,每天都要完成既定目标,直到大家都感到满意为止。在整个磨课过程中,所有团队成员都觉得赛课就是自己的事情、就是自己的荣耀,没有一个人觉得我是来帮忙的。如此的赛事,其背负的责任、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不言而喻,但是,他们的奋斗为四川捧回了赛事的最高荣誉——全国一等奖,在赛后的点评中,小语理事长陈先云先生特别并三次提到四川中江杨坤的“猜想阅读”教学理念新、基本功扎实、课堂丰富内涵。

如今,继光实验学校团队的坚韧精神迎来了学校办学的春天百花绽放:现在每年的招生提前爆满、小学数学又即将代表四川参加全国录像课竞赛、初中地理获全国二等奖、小语连续两届获省一等奖、美术在连续5届四川省基本功竞赛,继光实验学校都全部出线并代表德阳参加全省比赛,两次荣获省一等奖、三次省二等奖,初中物理说课比赛连续两年获省一等奖,初中语文群文阅读获省赛二等奖等······继光实验学校连续12年荣获中江县综合目标考核一等奖,荣获全国、省市县近50余项荣誉。

陶研校长 | 邓金河:十四载,县域学校在学陶研陶中的探索与实践

      3

用求真务实的办学精神

引领办学发展方向

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是十分重视社会实践的理论。闭门造车,为研究而研究、从理论到理论等不良学风,是他所坚决反对的。他讲“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教育方法上特别重视“教学做合一”,所体现的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真务实精神。我们学陶研陶,就必须从我们今天的时代特点出发,从我们各地各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出发,为我们学习、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找准基本出发点,然后本着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去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中江继光实验学校风雨兼程走过的十三载,根据陶先生“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办学思想,在第二个十年伊始,创新提出了继光实验学校新的核心教育文化“学传三苏 勇承继光”。

“三苏”是中江文化名人,苏易简为宋代状元并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其两个孙子分别是宋代诗文革新的先驱苏舜钦和被苏东坡誉为“当为历世之宝”的宋尚书度支员外郎苏舜元。“继光”是中江著名的战斗英雄,在建国初期那场关系国家命运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来的特级英雄,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学传三苏”是传承三苏的学习态度、学识水平和治学能力。“勇承继光”是传承黄继光“不怕困难,敢于胜利”勇于拼搏的精神和胆识。继光实验学校新的核心教育文化是在陶先生的“教育尊重时代特征,教育尊重各地各校特点”的思想指引下,充分研究了中江千年古县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提出的,契合了二十一世纪时代发展的精神核心,契合了继光实校新的品质办学追求。

这正是继光实校学子应该传承的济世才学和家国情怀。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是中江的标志和骄傲,虽然我们身处和平,但黄继光“不怕困难,敢于胜利”的拼搏精神和胆识值得继光学子继承和发扬。

陶研校长 | 邓金河:十四载,县域学校在学陶研陶中的探索与实践

      4

用勇于开拓的创造精神

引领核心素养落地

陶先生是最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教育家,是我国创造教育理论的奠基人。陶行知不仅提出了著名的生活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理论),还提出了创造教育的思想,陶行知认为在教学中不仅要启迪学生思维,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创造,解放儿童创造力,“敢探索未发明的新理”。他提出了“六大解放”学说,对我们今天提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不管是百年之前的教育先贤,还是现在的国家发展导向,都对创新教育特别的重视。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学校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作为县域的基层学校,要让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地,我们主要就是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这也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在这方面,继光实校从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中,获取更多的有益借鉴,在陶先生“敢探索未发明的新理”思想的指导下,学校每年4月开展科技创新节、11月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每年4月举办的科学创新节,共设30余个项目、其中包括科幻画、科技制作与发明、科技创新作文、电脑程序设计、科技实践项目、科技DV等。每年参赛人数达到1800余人,几乎是人人参与。

每年11月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近10年从未中断过。“继光人”的创新实践活动足迹遍布田园、车间、博物馆、实验室。做过农作物栽培调查、污水处理研究、非物质文化调查、提升区域经济调查等等。在锻炼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荣获全国二等奖1次、四川省一等奖3次、德阳市一等奖10次,并曾在四川省科技创新论坛上做工作交流。

今年是陶行知先生诞辰126周年,“两千年前孔仲尼,两千年后陶行知”。纵观先生一生,他对教育的那份庄严使命,对学生的那份炽热情感以及他对教育的实践精神无不展现着对教育的热爱和情怀,无不诠释着他对教育的思考和理解,而他在教育实践中体现出来的师德和师爱,以及由此显示出来的人格力量即便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然熠熠生辉、激荡人心,在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区的今天,重新回望先生的教育思想,依然能清晰地指明我们办学的方向。愿我们在“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的陶公春风化雨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且学且研且实践,共同创造发展出新时代的行知“真”教育。

2018年是陶行知先生

提出“生活教育理论”100周年

创建生活教育社80周年纪念之年

加油

新时代的成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