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6-02
爱国主义是一种深厚的感情,一种对于自己生长的国土和民族所怀有的深切的依恋之情。这种感情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千百年的凝聚,无数次的激发,最终被整个民族的社会心理所认同,升华为爱国意识,因而它又是一种道德力量,它对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习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
(一)
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情感教育
首先,从历史文化层面深度挖掘和展现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引导人们深入了解我国的灿烂文化和历史传统,进而上升为强烈的历史文化自豪感、荣誉感和归属感,并外化为传承弘扬历史文化传统的自觉行动,这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最深厚的思想和文化根基。
其次,从宏观层面全面展示祖国风景秀美的大好河山、广袤疆域、广博多样的自然资源,以及团结互助、相互依存的多民族大家庭的历史和现状,这能够有效激发起人们对国土和人民的深厚情感,树立起“爱我家乡”“爱我同胞”“保卫祖国”的情感认识和自觉捍卫领土完整、维护祖国统一、推进民族团结的坚定信念,不断增强对祖国和民族的认同感和忠诚感,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提供着力点和落脚点。
再次,从现实层面具体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有效激发人民群众的自信心、荣誉感和自豪感,进而强化其对祖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最后,从微观层面生动展现爱国者的感人事迹和榜样力量。一代又一代的爱国者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熠熠生辉,文天祥、戚继光、赵一曼、杨靖宇、刘胡兰、邱少云、黄继光、钱学森、邓稼先、焦裕禄、黄大年、钟南山……
通过对这些感人事迹的了解和学习,激发起最广泛和最浓厚的情感共鸣,引导广大青少年自觉地向榜样学习、做忠诚的爱国者,从而为爱国主义提供最强劲的精神动力。
(二)
爱国主义教育的强化——知识教育
在坚持情感教育的同时,爱国主义教育也必须坚持严格的知识教育。爱国主义不是情感上的一时冲动,要实现爱国主义从情感到意志再到行动的有效转化,就必须通过知识教育引导受教育者形成对于爱国的理性认识,并以此为指导自觉践行报国之志和强国之行。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科学阐释“爱国主义与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致性和历史必然性。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90多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是爱国主义的伟大实践,写下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辉煌篇章。”由此可得出科学论断: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为当前的爱国主义教育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所以,只有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准确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和关键,才能感召人民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最直接的体现。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要在党的领导下继续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坚持情感教育和知识教育相统一,不断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发展。
(一)坚持爱国主义教育和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相统一。党的十九大指出:“ 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因此,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将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相结合,提升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更要提高全民族的理性爱国意识。
(二)坚持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要求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而爱国是一个人作为国家公民的最基本信念。因此,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引导青少年意识到作为大国公民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更要把理想信念付诸实践之中,增强爱国实践力。
(三)新时代爱国主义即全体公民拥护国家制度,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把捍卫祖国领土完整和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作为自己的坚决责任。
(四)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新时代的永恒主题,贯穿于整个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一)
增添爱国主义教育新内容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应将国情与世情教育加入其中,特别是进行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学习,结合国家历史,树立正确的国情观。党的十九大召开后,我党取得了最新理论发展成果,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时了解、有效学习,既有助于理解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思考新任务,也有利于将个人规划和价值追求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进步进一步统一起来,真正认识到祖国的发展与个人的价值实现密切相关。
(二)
搭建爱国主义教育新载体
网络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将爱国主义思想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网络生活中,是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必不可缺的。与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模式相比,互联网、新媒体形式的创新更生动,更易于被大众所接受。因此,我们要搭建“互联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充分运用新媒体空间,培育青少年爱国情怀。在构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国民教育网站的同时,也要着力做好监管工作,净化网络空间,引导青少年正确辨别网络虚假新闻、失实报道,坚决抵制网络谣言的传播,在实践中增强网络爱国意识。
(三)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新活动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在巩固传统爱国情感和思想教育的基础上,还应注意引导青少年将理性爱国意识转化为理性爱国行为。如在寒暑假期间大力开展“爱国冬、夏令营”,以亲子互动或自主参与的形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另外,还可以将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融入传统节假日中,充分利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强有力的教育载体,通过回顾国家和民族发展、奋斗的历史,让爱国主义精神潜移默化地塑造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增强人民群众的国家自豪感和民族使命感。
国家是个人以及家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们精神归属感的集中体现,一个人也只有在国家和社会中,才能体现出自我价值。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齐心协力,努力培养青少年的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理念,不断增强对祖国和民族的认同感和忠诚感,为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编辑:小伴
责编:付艺薇
来源:成都市青羊教科院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四川行知教育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30294号-1 站长统计
地址:成都市红星路二段(传媒集团)红星国际3号楼1405-1409 邮编: 电话:028-86624500 13348897983
成都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