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教育的热忱却愈发温暖。10月11日上午,“生长的力量——成都市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联合研讨活动”在天府新区第六小学校顺利开展。
我校王婧怡老师带来了一节精彩纷呈的美术课例《寻脉天府坛罐窑,巧塑巴蜀民间器——有人脸的器物》,获得与会专家和教师的一致好评。
本次活动由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培训学院、成都市教师共享中心、四川天府新区教育和卫生健康局联合主办,旨在展示成都市第三批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三年来的教育教学成果,促进教育家思想的实践与转化。
王婧怡老师立足成都本土坛罐窑文化遗产,以“AI彩陶少女”为智能向导,构建沉浸式考古模拟场景,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课堂采用任务驱动型游戏化教学模式,通过分层挑战环节,引导学生逐步解密“拟人化器物”的现代艺术创作规律。
在评价环节,王老师创新策划了“坛罐窑表情故事会”主题展评活动,整合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专业评价及AI智能诊断报告,并通过云线上展厅展览,形成“人文关怀+技术赋能”的多维评价矩阵。学生在实践创作中系统运用堆塑、镂空、刻划等传统陶瓷技艺,将夸张变形的拟人化面部装饰与现代器型完美结合,实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数字技术的有机融合。
此次课例展示是“生长的力量”系列研讨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还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培训学院专家、成都市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及多位名校校长参与圆桌沙龙、专题交流和理论指导,共同探讨教育强国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王婧怡老师的这节课例,不仅展示了我校教师在课堂教学创新方面的积极探索,也体现了双流教育人在教学改革路上的思考与实践。未来,我校将继续支持教师参与高层次教研活动,推动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为成都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