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2-23 来源:凉山日报
每当夜幕降临,甘洛县新市坝镇新民村潘阿子莫家常常响起潘阿子莫跟着孩子学说普通话的声音,教她说普通话的不是别人,正是她在“一村一幼”幼教点上幼儿园的两个孩子阿西阿依和阿西萝金。
2018年5月,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在凉山州启动实施“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工作以来,在凉山6.0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村村寨寨里千家万户,正悄然发生着新变化:说普通话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学习,更是一种文明习惯的养成和生活方式的重塑,这正是由小手牵大手带来的变化。
小手牵大手,让普通话改变生活
“妈妈,我好脏啊,该洗头洗澡了。”潘阿子莫上幼儿园的孩子用普通话对她说,潘阿子莫听懂了,她为自己的语言进步感到高兴。
但同时,潘阿子莫也愣了,孩子从来没有主动要求过洗头洗澡,上了幼儿园,孩子变得讲卫生了。
潘阿子莫住在甘洛县新市坝镇新民村,以前一直都只会使用彝语交流,听不懂普通话。
2015年10月,凉山州启动实施“一村一幼”计划,即一个村建立一所幼儿园,这是凉山州教育扶贫重点举措。2018年5月,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在凉山州启动实施“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工作,提出切实帮助学龄前儿童听懂、会说、敢说、会用普通话,让凉山幼儿在学前阶段过好国家通用语言关,为民族地区从源头上打破“贫困积累循环效应”、根除贫困代际传递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学前学会普通话,让孩子在上学前就具备汉语基础,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更通过小手牵大手,让孩子去影响家人、带动家人爱清洁、讲卫生、讲文明。”新民村“一村一幼”幼教点负责人郑秋妮说。
绝不让孩子再输在起跑线上
受自然、社会、历史等因素制约,在凉山,不少彝族村民从小生活在纯彝语环境里,很少有学习和使用汉语的机会,学龄儿童一般要在小学二三年级后才能听懂普通话,这样前面的知识已经落下了一大截,要跟上学习进度很吃力。
语言的障碍,教育的滞后,让传统彝族社会很难顺畅地与外界交流。
和潘阿子莫同住一个村的罗绍钢在18岁时曾到西安打工,由于不懂普通话,只能在餐馆里端盘子,挣不到多少钱,还无法与外界交流,做了几个月她就回家了。
罗绍钢没读过书,她吃尽了没有文化的苦头,她拼尽全力也要供三个孩子读书,“因为上学才聪明,娃娃长大后比我有出息,能走出大山,我这一辈子就满足了。”
罗绍钢家全靠丈夫一个人在外当厨师打工挣钱供养孩子,村里的幼教点建起来后可以免费读,她毫不犹豫地把孩子送到了“一村一幼”幼教点。
显然,她不想让孩子跟她一样,在起跑线上就输了。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们来说,不输在起跑线上的重要举措就是“学前学会普通话”。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仅是家长的迫切愿望,也是党和政府的决心。
措施得当,学习普通话蔚然成风
乘着“学前学普”的东风,2018年9月15日,新民村幼教点正式开学,141名幼儿在家长的带领下来到幼儿园。简短的开学仪式后,满怀喜悦的家长们走了,留下满地的烟头、口痰、纸屑,这样的现状,让幼教点老师忧心忡忡。
放学后,幼教点当即召集开会,其中一个重要议题就是“教小朋友学习良好卫生习惯”,他们的想法是:“改变一个孩子可以影响一个家庭,幼教点有141名幼儿,可以带动141户家庭。”
今年记者来到新民村幼教点采访时,郑秋妮说:“现在家长到幼儿园,都知道有垃圾要扔垃圾桶,也不随地吐痰了。我们还加强了环创,幼教点环境更好了,家长更讲卫生了。”
学说普通话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学习,更是一种文明习惯的养成和生活方式的重塑,家长、幼儿、幼教点三者良性互动,共同成长。
“小手牵大手”有效的推进,使“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深入千家万户。
本报记者 陈治红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四川行知教育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30294号-1 站长统计
地址:成都市红星路二段(传媒集团)红星国际3号楼1405-1409 邮编: 电话:028-86624500 13348897983
成都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