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21
4月17日至19日“创享者——2025学术年会”在广元辉煌落幕!全省近1200名代表与会大会颁发了“年度发现奖”,8位个人两个团体获奖,成功举行“四川省创新型师生艺体节目展演”大会学术报告及7个平行论坛大咖云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广元市利州区教育局局长李长松先生赋诗:
“利州陶研聚群贤,行知精神润心田。
嘉陵江水映斜照,教育新风续古篇。”
年会秉持“师法行知,创享教育”的精神,既对标教育强国的使命,又着眼教育的“微创新,微创造”以专题报告和案例展示结合的形式,分享全国教育领域及陶研领域的最新理论及实践成果。
《AI时代如何重新辉煌落幕》钱志龙
◎大幸福教育倡导者、UNSCHOOL无界共学社创始人
面对AI技术对传统教育的冲击,如果老师还在用20年前的方式教学,不仅会被AI替代,更会被孩子嫌弃。钱志龙提出,教师不应将AI视为威胁,而应主动拥抱变革,完成从“知识传授者”到“学习引领者”的跨越。他强调:“未来的教育,不是人与AI的竞争,而是人类教师借助AI,更高效地培养‘人’的不可替代性。”
钱志龙指出,现在的老师如果不想被AI替代,不想被孩子嫌弃,要做到以下几点调整:角色重塑、行为调整、环境优化、方法迭代及评价升级。其中角色重塑尤为重要,老师们要从从"百度型教师"到"问题设计师";"标准答案提供者"到"思维教练";从"单科教师"到"跨界学习策划师";从"课堂管理者"到"情感联结者";
AI技术的崛起对教育者来说不仅是挑战,更是机遇,这场教育变革没有退路。老师要么主动升级为"AI时代的新型导师",要么面临被淘汰的风险。但一旦完成转型,那么老师将获得前所未有的职业价值——不再是可替代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成长路上不可替代的引路人。
教育需要人际赋能
在对话环节中,杨东谈到,人工智能发展的背景下,将改变我们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会改变老师所扮演的角色。AI会无限接近于一个人,但是它永远变不成一个真正的人。如果说教育只是知识的传授,那它真的可以被AI取代。但是教育最核心的是人际关系建构,这个点是AI永远做不到的。在陶行知的旗帜之下,教育如何真正从教师为中心转到以学生为中心?当前,很多声音强调“数字赋能”,其实更迫切的是“人际赋能”。
杨东强调,如果说教育真正能够从以教师中心转变为以儿童中心,那么很多视角,很多方法,包括对学生的评价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AI技术与人的价值》李镇西
◎教育哲学博士、新教育研究院院长
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李镇西从教育者的视角出发,深刻剖析了AI与人的关系,他强调:“AI技术可以改变教育的方式,但永远无法替代教育的灵魂”。AI技术确实可以做到精准的知识讲解、个性化的习题推荐、24小时在线的答疑……但它并不能替代真正的老师。“AI可以批改作业,但它不会因为学生的进步而热泪盈眶;它可以分析错题,但无法在学生沮丧时拍拍他的肩膀。”李镇西强调,教育的核心是“人”与“人”的互动,是情感的传递和价值观的塑造,而这些恰恰是算法无法计算的。
面对AI的浪潮,李镇西并非全盘否定,而是提出“既要拥抱,也要清醒”。他认为AI可以成为老师的助手,比如处理考勤、自动组卷等事务性工作,从而让老师有更多时间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未来的教育,不是人和AI的竞争,而是有温度的教育者和冰冷的效率主义的较量。他建议老师们培养AI时代“不可替代的能力”——比如更深厚的共情力、更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在快餐时代依然愿意慢下来倾听的耐心”。
AI是“爱”也是“碍”
在总结环节中,杨东老师指出:AI是把双刃剑,它虽然可以帮助我们做很多事情,但是永远做不了“有些事情”,特别是在感情方面。老师在教育当中应该更多做人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机器该做的事情。老师更多用真情实感做有情感的教育,孩子们就会感受到更多的幸福。
《中国式创新的优势来自哪里?》何帆
◎著名经济学家,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在何帆看来,中国式教育创新正在开辟一条融合技术赋能与社会协同的独特发展路径,其核心在于"适应性成长与生态赋能"的双轮驱动。他认为可以通过技术应用的场景化适配(如AI辅助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在提升教育效率的同时守护育人温度;同时也可以依托弹性社会网络(如家长共建的"野孩子联盟"、退休教师主导的"祖辈学堂"),构建多元化教育供给生态。这种创新模式展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既能在高端教育科技领域追赶国际前沿,又善于在基层教育场景中深耕细作,体现了"上山前先下山"的战略智慧。
何帆强调,未来教育创新将聚焦"陪伴式成长"理念,在"效率与安全"、"规模与个性"的动态平衡中,通过持续的本土化实践,将中国社会的复杂性转化为创新势能。正如中国企业在特高压、民用航天等领域的突破所揭示的,教育创新的终极竞争力在于:把本土市场的多元需求转化为试错机会,用"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智慧,构建具有全球示范价值的中国教育方案——既培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又孕育面向未来的终身学习力,最终在全球化教育变革中形成不可替代的场景优势与制度创新红利。
《全国“两会”教育热点速递》刘希娅
◎特级教师、国家督学、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重庆市谢家湾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
刘希娅为大家精心梳理了来自2025年全国出现的7个教育热点问题:
●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纵向上要加强学段贯通和衔接,横向上要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
● 体育课时与课程优化、心理健康规范化。
● 教育评价:较少管控、增加自主;遏制掐尖招生、反刷题、去模式化。
● 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
● 拔尖创新人才。
● 教师队伍建设。
● 人工智能。
随后,结合重庆谢家湾学校的办学实践,刘希娅深入浅出地分享了热点背后的顶层逻辑,分析了教育“最开始的一公里”与“最后的一公里”之间的关系,充分解答了教育人在政策引导与落地实施之间的困惑。
刘希娅强调,面对教育强国,两会精神,校园生活这三个方面,我们要看到新教材的改进逻辑以及新课程的发展趋势。习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面对如今的教育挑战,刘希娅给出了她的建议:要把握趋势,致力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保持定力,遵循规律从容不迫的做教育;要担当责任,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基础教育的基点力量。讲座尾声,刘希娅谈到:从同题共答的春天盛会出发,让孩子们成长的更好!请看护好你曾经的激情和理想,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我们都需要信仰。她希望每个教育人都能成为传递教育光芒的手电筒。
感受大会瞬间
分会场
NO·1 幼儿教育分会场
π静|《生态教育理念下的园本课程建设》
刘敏|《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区域实践》
母瑶琴|《沐浴阳光,让生命在场—基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阳光课程实践探索》
刘春梅|《浸润童心知百味 乐启童年育未来》
(图:东坝幼儿园)
NO·2 小学教育分会场
穆倩倩| 《数学广角—找次品》
江旭| 《宇宙的另一边》
徐荣嵘|《点燃“小先生火种 照亮成长新征程》
张育|《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做分数之上的真教育》
朱志勇|《中小学课堂教学“革命”的可能与可为》
NO·3 初中教育分会场
张倩|《用数据说话—探索广元凉面中的数学问题》
龙敏|《风景这边独好》
杨艳|《践行行知思想办中国式现代化学校》
孙锦明|《“生·动”教育:理念内涵与实验框架——致力于“把学校办得简炼而充分》
NO·4 高中教育分会场
余关奇|《县域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困境与突破》
夏宗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学校方略》
石群|《清北选拔国家亟需关键领域人才》
《高中三年如何备考清北及 985 高校》
《“三新”背景下高考改革方向、命题趋势和应对策略》理科方向
戴若瑜|《“三新”背景下高考改革方向、命题趋势和应对策略》文科方向
NO·5 职业教育分会场
张涛|《教育强国建设与中职教育自主高质量发展》
段礼富|《区域协同专业建设及AI背景下评价标准改革创新》
NO·6 劳动教育分会场
李长松|《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建设的利州实践》
米 强|《综合实践营地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董旭华|《开发实践育人课程,践行最美劳动教育》
廖中华|《借力校企深度融合,构建劳动实践教育新范式》
章振乐|《新劳动教育: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
NO·7 农村教育与新教育分会场
郭思平|《温情坚守与特色发展之路》
张平原|《探寻乡村学校的生命力》
殷才昌|《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王兮|《新教育,教师成长的杠杆解》
李镇西|《新教育意味着什么》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本次年会内容丰富多样,主题鲜明突出,是一个高品质的交流互鉴平台;在各位专家名师的深度研讨与思想碰撞中,对行知精神、前沿教育理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感悟。将结合实践,探索创新,以实际行动为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让教育的光芒能够照亮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之路,助力他们成为适应时代发展、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栋梁之材。
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东为本次大会做闭幕总结。
短短两天的学术年会虽已落幕,但相信各位老师在这场思想盛宴中迸发的智慧火花、经历的思维碰撞,必将成为教育创新的种子。但能否让这些种子生根发芽,结出教改硕果,关键就在于老师们回到岗位后的实践与行动。教育之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愿我们以今日之思考,推动明日之变革,让每一份智慧的火花,最终汇聚成照亮未来的光芒!
大会最后,四川天府新区从广元利州区接过了“创享者学术年会”会旗,2026年春天,我们在四川天府新区再相聚。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四川行知教育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30294号-1 站长统计
地址:成都市红星路二段(传媒集团)红星国际3号楼1405-1409 邮编: 电话:028-86624500 13348897983
成都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