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做信息技术2.0,我时常不知所措,幸喜有同事热情相助,借智借力,才得以完成。其间诸多经历,真切感悟到众人结伴方能致远。站于楼道,扶栏看校园,香樟树正绿得茂盛,其下长廊静卧,鸟声、读书声时时传来。回想与沈丽老师的促膝长谈,我看到了永小青年教师最美的模样,阳光,上进,充满活力。一切的一切都是那般美好!在新时代的教育征程中,我们将亦师亦友,共勉前行。愿她在一生中最美的时光里,不负韶华,在奋斗和奉献中绽放绚丽色彩,成就人生最美的姿态。
午后,阳光正好。
——罗兴元(师父)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沈丽(徒弟)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要有一种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精神。”
这是四年前初入永小时,我的师父在新教师动员大会上掷地有声的一句话。那时的我听出了一腔热血,却也留了三分的懵懂,而今天,再把这句话放在掌心反复摩挲,顿觉心中五味杂陈:师父早已把真经交于我,可我却好似从未真正读懂,所以,四年后,我仍在取经的路上跋涉。
作为徒弟,最幸运的事莫过于能有一位愿意用心教的师父;作为教师,最幸福的事莫过于把学生教好。因着这两个原因,我拿着笔记本和笔,一口气跑到了三楼,这一坐,便是一个多小时。
师父和我一起分析学情,从班级管理到语文教学,都给我提出了“向下扎根”的具体建议,还额外送了我一个“放大镜”。
在班级管理方面,从教室内部讲桌的布局,到书包的摆放,再到学生的衣领,甚至是一支铅笔的位置,这一切都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细节决定成败,只有用放大镜把班级里的一切放大、再放大,班主任的工作才能真的扎根于学情、班情,才能因材施教,教而有方。
听了师父的建议,我决定把这些“小事”都揉进眼睛里,做一名“计较”的班主任,不失为一件好事。
在语文教学方面,师父更是从学情和我的课堂教学两个切入点细细分析。当我道出需要花大量的时间监督孩子基础过关时,师父让我有的放矢,从提高课堂效率和优化过关方式两个方向着手,在那之后,每天早自习,我们班教室的讲台前,从长长的队伍变成了几张固定的面孔,这几个孩子从被动到主动,渐渐在我的“套路”里上道了。
向下扎根不是浅尝辄止,而是要用力往深处、实处去探寻,在这过程中可能会是松软的泥土,也可能会碰到坚硬的石头,那就问头顶的枝桠借一点向上的阳光和新鲜的养分,然后击穿它。
孩子在不断成长,老师更需要成长。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好学、爱学的教师,才是有生命力的教师。
走出师父的办公室,熟悉的上课铃声已经响起,看着往教室里奔跑的孩子们,我突然想起了那个上午——那是被一场夜雨洗礼后的香樟林,落叶洒了一地,在这之中格外引人注目的,是一条掉落的红领巾,这时有一个人走过去,俯下身子把它拾起,又走到洗手池边,仔细地把红领巾洗得干干净净。
这便是我的师父,这便是教师——在生身旁,在生眼中……
编辑:虹越
责编:叶茂
来源:天府新区永兴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