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29
“立人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初步
应对学生综合素质与个性品质发展不足,尤其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薄弱的初中教育现状,基于兑现育人为本、发展为魂、培养“完整的人”的学校素质教育改革诉求,成都金牛实验中学构建起以“养浩然之气、强立身之本”为核心的立人教育思想与行为体系。
伴随这样的思想脉动与虔诚行走,伴随改革创新的精神力量和生命发展力、创造力的聚生激发,一种苏醒、释放开来的“人本教育”新景象,跃然眼前。
一、“立人教育”的缘起
(一)应对现实挑战,摆脱办学困境
1、遭遇办学体制变化的新挑战:2009年,金牛实验中学办学体制由公办民助转向公办,给学校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取消自主招生政策实行划片招生后,导致生源结构和教育质量的整体下滑。加之生源结构呈多元化趋势,学生家庭教育背景和自身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行为习惯差异较大,学生对教育需求更具个性化,对学校教育改革创新提出了新高要求。
2、忧于办学创新活力不足:建校以来,学校虽然打出了“创造成功的教育”旗帜,提出了相应的办学思想和目标,但由于缺乏学校文化的系统建构和办学行为的持续跟进,成功教育理念未能充分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聚生为教育的创新力量,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学习能力、发展潜能的传统教育模式依然制约着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的发展。
因应当下办学困境突围,反思教育改革之气场与骨力不足,深忧学生志向与责任感下滑、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薄弱、综合素质与创造个性欠缺的成长现实,基于教育改革创新的使命担当和生命成长优化的求真问道,金牛实验中学发出“养浩然之气,强立身之本”这一呼应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召唤的时代强音。
(二)守持教育本真,寻求思想引领
1、以“立人教育”思想,促进办学认知澄明、行为守真
社会转型期行进步伐的变更,价值取向的多元,生态环境的复杂,不断挑战教育者的理性、耐心和本质坚守的定力。一不小心就会稳不住阵脚,造成教育本质异化,育人目标虚化、效果弱化。这除了教育内外环境的影响,还有教育认知的模糊、办学思路的含混,实践行动的跟进乏力。
强化育人为本、发展为本的教育意识、实践和实效,金牛实验中学寻求人本教育思想引领,构建起以“养浩然正气,强立身之本”为核心内涵的立人教育思想体系,并逐渐内化为全员共识,外化为日常行为,从而促进办学的认知澄明、思路清晰、行为守真,从而使办学追求不偏离教育轨道,办学行为不被复杂的环境扭曲。
2、“立人教育”思想,是共性价值追求的个性化选择和着力点聚焦
纵揽古今、横联中外的开放的新时期教育,在集成智慧、广纳思想中形成理论丰富、思想活跃、实践多样的教育发展格局。在此大格局下,诸如“人文教育”、“生命教育”、“生本教育”、“快乐教育”,“幸福教育”等,都彰显不同学校关注生命成长、激发生命活力、培育生命幸福的共同价值追求。如此“同归”的“殊途”,源于对核心教育思想中某一“同义词”的敏感与偏爱,这种敏感与偏爱又源于办学者的个性与情感。有个性情感,才有对 办学着力点的行为聚焦、办学理想和目标的孜孜追求,金牛实验中学“立人教育”思想的确立,正是融入自身情感和办学理想的自主寻策。
(三)多种因素影响,促进动力生成
1.教育改革呼唤立人教育
办学与改革结伴而行,大大小小的教育改革,都是从呵护生命、成全生命的原点出发,再回归生命这一原点的。十二年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举国之态势、全覆盖之规模,试图打破教育实践层面忽略生命个性、抑制生命活力的死水微澜。广大实践者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行为,群情踊跃地投入改革实践。但因社会负面因素的干扰和支持力量不足,教育评价滞后,使高调起步后向深水区迈进的改革遭遇阻碍,令人振奋的先期态势不在,曾经激情满怀的实践者放慢了脚步,甚至有“呛水者”打退堂鼓。改革行进艰难,步伐疲软,金牛实验中学也不例外。教育要发展,改革要行进,既是历史铁律,又是难舍情结。反思于艰难行程,突围于实践困境,一些地区和学校,在改革歇息之后又以别样姿态重振旗鼓,再起改革,成效瞻目。有的因鲜明的本土特色而被称为“草根式改革”。草根力量的生成离不开基础教育改革的辛勤播种。金牛实验中学“立人教育”思想,因改革困境的自我突围和成功感召而得到确立和构建。
2.教育理论催生“立人教育”
教育改革创新离不开理论之光的朗照。“立人教育”思想的确立及其体系构建,正是有理论的关怀,才更加思路清晰,内心踏实。
先贤十分重视教育的“立人”价值,定议“立人”乃“立身,做人”。《易·说卦》曰:“立人之道目仁一义。”子曰:“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西方思想家构建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主张“和谐教育”;夸美纽斯提出了泛智教育的理想,希望所有的人都受到完善的教育,使之得到多方面的发展,成为和谐发展的人;法国启蒙家卢梭强调教育的目和本质,就是促进人的自然天性,即自由、理性和善良的全面发展;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倡导,教育应以善良、理性、自由及人的一切潜在能力和谐发展为宗旨。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其中关于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论述中所指出的体力、智力、精神生产能力、社会交往能力、道德修养能力和审美观能力,成为我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依据,这无疑是立人教育思想的核心价值取向和最高目的。
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在百年前发出教育“首在立人”的主张,他强烈反对中国传统教育对儿童思维的禁锢,痛斥旧教育是“造就‘奴才’”,主张儿童教育应是培养“后起新人”,使之“将来成为完全的人”。鲁迅的立人教育思想促进我们努力创设育人生态。
古今中外的教育理论,勾画了教育崇高价值追求的蓝图,为教育将“人”作为最高目的奠定了思想基础,为教育改革实践、创新集聚了强大的精神能量。
3.教育研究促进“立人教育”
办教育,办学校需要科学理性。坚持办学的科学理性,需要遵从教育规律,依据教育目标,结合办学实际,扎实开展教育研究,使办学目标更清晰,路经更优化,策略更有效。反思办学实践,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办学有目标,但不聚焦;办学有路径,但不贴身;办学有策略,但不高效。总的倾向是:在办学规划与实施上更多的关注做什么,较少关注为什么做和怎么智慧地做。而在做什么的关注中,又更多地关注上级行政部门要学校做什么。这种被动的任务型办学思维带来的是办学自主性不足、创新性不足、实效性不高,最终影响到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归根到底,这 是办学缺乏研究的思维与行为。办学研究的不在场,最终导致办学目光短、思维浅、行为软。
金牛实验中学基于对现实的反思,对办学科学理性的追求,以研究为支撑,确立“立人教育”思想,构建“立人教育”体系,找到一个科学理性办学的切口,竖起一面引领学校发展、提升育人质量的旗帜,试图在这面旗帜的指引下,寻求一条办学实践与办学理想结合、办学策略与办学效益结合、办学个性与办学共性结合之路,经由这条路径,抵达“养浩然之气,强立身之本”的育人愿景。
关注国内办学经验,凡卓有成效者,均以某一鲜明的办学观念和目标,作为研究主题,促进办学实践,其中,湖南吉首大学秉承“立人教育”思想构建系统的素质教育体系,使每一个学生在智慧、思想、精神、意志、身体和心理方面建构起在社会责任方面的担当。上海鲁迅中学,正是秉承立人教育思想,致力于“爱”“诚”“进”“韧”培养目标达成的实践与研究,走出了一条优质高效办学之路。
虽然立人教育作为人本教育的一种发展模式,与深化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倡导的“育人为本”、“人的发展为本”的核心主张一脉相承,强调全面奠基人终身发展的素质和能力,尤其是核心素质与关键能力,但是纵观国内教育改革及其研究,立人教育的理论建构还比较薄弱,实践者较少,成效更是不足。进一步展开叩问教育本质、达成理想教育的立人教育,具有很大的实践研究需求和空间。
二、“立人教育”的核心概念解读
立人:“立人”与“树人”同义,是教育本体价值的简洁表述,意指培育人、发展人、成全人,着力培养素质发展全面与个性品质突出的“完整的人”,使其成为既能“立地”,也可以“顶天”之人。
立人教育:基于培育人、发展人、成全人和造就“完整的人”的教育核心价值追求,根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进行学校教育课程化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运行,探索建构适宜生命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学校素质教育发展体系。
金牛实验中学“立人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养浩然之气,强立身之本。”
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就是天下之气、昌盛之气、明达之气,养浩然之气就是要培养正气、大气、静气、包容、和谐等良好品性和行为素养。强立身之本,就是养浩然之气见诸行动的德行立身、理解掌握学科知识技能和学科思想方法的知识立身、关乎人生远景的基础要素、综合素养和关键能力立身。
金牛实验中学“立人教育”的基本内涵与目标:
浸润滋养,文化立人—立底蕴丰厚、志趣高雅之人;培育素质,课程立人—立素质全面、和谐发展之人;增知促能,课堂立人—立知行统一、情智共生之人;育根铸魂,德育立人—立品优行端、求真尚美之人;优德精业,兴师立人—立自省自觉、模范群伦之人。
“立人教育”体系:依据“立人教育”的价值取向、目标定位,抓住作用各异而又相互关联的能对教育对象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教育活动诸要素所进行的整体架构。通过文化立人、课程立人、课堂立人、德育立人、兴师立人、环境立人,构建起以立人教育文化、立人课程、立人课堂、立人德育、立人资源与环境等为主要内容的立人教育思想与实践框架。
三、“立人教育”体系的建构路径
根据办学实践中最重要的几个方面,构建作用各异又相互关联的“立人教育”体系。
(一)文化立人
人的浩然之气,当由文化滋养。拥有引领人精神追求、价值认同、行为方式的高品质文化,才能造就高素质人才。基于这种认识,金牛实验中学通过对 立人教育文化的构建,营造提升人的精气神的文化优生态环境,达成以文化人、以文立人之目的。
立人教育文化的特性
解读、领悟和把握“立人教育”的文化特质,才能使文化立人落到实处。
首先理解“文化”。“文化是某一价值取向下共有的概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文化是习得而不是通过遗传而与生具有的”;“文化是或隐或显的行为构架,通过符号系统习得或传递”;“文化的核心信息来自历史传统和现实创生,有清晰的内在结构和自身规律”;“文化支配主客体行为,对主客体的日常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起到规范、调节、控制和影响的作用”。关于“文化”概念的阐释多种多样,梳理各种文化的表述,其实质是: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明确的价值认同、共同的精神追求和行为方式。
根据文化与立人教育的理解,形成“立人教育文化”特质的认识。
人文性:立人教育文化尊重人的发展规律与需求,顺应人的天性,体现对生命状态和生命福祉的关怀。
导引性:立人教育文化对教育主客体思想精神、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起到规范、调节、控制、引导和影响的作用,促进身心、人格、智能等全面发展。
传承性:立人教育文化的核心信息来自教育历史传统,与教育传统根脉相连。
生长性:立人教育文化是在育人生态环境中不断丰富和动态性创生的,教育的目的、环境、课程、方式方法适宜生命的成长需要,具有和谐共生的互动关系。
渗透性:立人教育文化通过或隐或显的育人行为构架通过符号系统习得或传递其有价值意义的精神,具有润物无声之效。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四川行知教育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30294号-1 站长统计
地址:成都市红星路二段(传媒集团)红星国际3号楼1405-1409 邮编: 电话:028-86624500 13348897983
成都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