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2-09 来源: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以“劳动必修课”为首创,传承劳动基因;以“四结合”为具体方式,强化劳动意识;以“三化”为实现路径,提升劳动能力,多措并举、持续深化,使当代大学生获得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情感、劳动精神。
一、以“劳动必修课”为首创,传承劳动基因
针对社会公众认为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生存实践的本领、勤俭节约的美德、迎难而上的气魄等问题,早在2006年,锦城学院就实施了“农场劳动教育”。学校规定所有在校生都必须完成农场劳动必修课程的实践学习,并取得2个劳动教育学分,这在全国高校中是首创。学校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把中国人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不畏困难、迎难而上的基因传递给下一代。
二、以“四结合”为具体方式,强化劳动意识
第一,和德育相结合,树立尊重和敬畏自然的理念,保持积极健康的劳动态度,建立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态度,形成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行为;第二,和“双创”工作相结合,让学生明白劳动只有表现为自主的创造性活动时才有价值,否则就是谋生而已;第三,和青年志愿者服务相结合,凸显劳动服务社会、劳动创造价值的责任担当;第四,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丰富“劳动实践的体验、劳动过程的感悟”,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三、以“三化”为主要特色,提升劳动能力
第一,教育课程化。学校于建校初已经设立劳动学分2分,开设了“劳动课程”,近几年部分课时已经正式排入学生课表,保证学生的全员参与;第二,形式多样化。学校采取了农场劳动、工厂劳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多种劳动教育的方式,学生农场、公益教室、社区等都成为了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实施场所;第三,管理规范化。对于每种劳动,都有专门的管理和认定小组,制定劳动标准、规范申报流程,保证劳动教育的落定和高质量。
四、以“劳动成果”为突破,塑造劳动典范
第一,锦城农场四季花开,成为 “劳动美丽”的重要人文景观;第二,“清水阳光”品牌叫响,农产品供不应求;第三,学生管理、自主经营,成为重要人才培养基地。生农场模拟公司先后聘任了1万余人次担任劳动教学实践环节的带领者、指导者、记录者、监督者,培养学生自主劳动、创造性劳动,涌现出大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脚踏实地的优秀学生。第四,劳动教育催生了部分农业、生态类的校友“双创”项目。据不完全统计,校友中已有近20个成功的项目是开办农场、养殖场、种植基地,或进行农产品的交易、农场生态旅游观光等,发展势头良好,总年产值8000多万,涌现出一些劳动教育的典范,如“锦城养牛郎”、青年创业导师罗斌,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农场创造者罗森,带领全村种植草莓创业致富的村支书、“草莓西施”戢静艳等。第五,社会各界广泛认可,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教育报、CHINADAILY、北京青年报等多家中央省市媒体相继进行采访,并以视频、新闻、深度报道和访谈等形式报道了学校劳动教育的成果。此外,学校《以传统农耕文化深化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改革试点》项目获评第二批四川省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点重点项目;学生《劳动教育》一课一文喜获“四川省2019年中华经典诵写演讲系列活动”一等奖和三等奖。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四川行知教育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30294号-1 站长统计
地址:成都市红星路二段(传媒集团)红星国际3号楼1405-1409 邮编: 电话:028-86624500 13348897983
成都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