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简介
刘勇:中小学高级教师,现任成都高新区中和小学语文教师、教科室主任;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得者。
杨悦:成都高新区中和小学语文教师,热爱写作与小课题研究。秉承“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学生独特个性与和谐共处的能力。以文学为媒介,启迪学生心灵,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教育科研的“三视”图谱
成都高新区中和小学科研提振教改活力实践
【摘 要】本文从“基本思想”“实施路径”“治理方式”三个视角,就成都高新区中和小学(以下简称“中和小学”)的教育科研实践探索做浅薄的剖析和反思。一、基本思想:“守正创新”,一以贯之的核心内涵,顺应时代的创新提升,“和美科研”带动了和美教育三个阶梯式发展阶段。二、实施路径:“理论+实践”循环往复、螺旋推进,过程为积淀、行动为载体。从结果转向过程关注,以“反刍”形式培育教学成果,带动“和美课程”三年计划的具体行动与“和美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实施的具体行动。三、治理方式:狠抓师资这个关键点,分三级阶梯延续发展,以“和美课程”评价改革为杠杆撬动,实行“项目责任制”“双轨制”的治理方式。
【关键词】 守正创新 “理论+实践” “和美之治”
教科室这个职能部门可以说是学校建设的“智库”,它是学校课程建设行动的起点、教师专业成长路上的驿站、教育教学研究的孵化室。本文从“基本思想”“实施路径”“治理方式”视角,就中和小学的教科研提振教改活力做剖析和反思。
一、“思”
基本思想:“守正创新”,一以贯之的核心内涵,顺应时代的创新提升。
中和小学始终坚持以“和美”为核心内涵的课题研究,带动文化建设与完善理念架构,“守正”了群体的核心价值追求,“创新”了其文化与思想内涵。
二十年来,学校先后三任校长更迭,都坚定地选择传承并弘扬“和美”;并且通过课题研究形式,组织了三次全员参与的“和美大讨论”。老师、学生、家长以及社区知名人士,或座谈研讨,或网站留言,或信箱投书,或来访来电,纷纷献计献言。于是,各方智慧交集,众人思想碰撞,“和美”文化建设随时代变迁经历了三个阶段。如下图三个阶段:
自确立办学理念以来,学校致力于“和美”为核心内涵的课题研究,坚持“理论-实践-理论”的螺旋推进路径。通过近20年的逐步积淀,形成学校独特的“和美”文化,提炼出教学成果,在区、市、省及全国得到一定范围推广应用,不断产生积极影响。
二、“路”
实施路径:“理论+实践”循环往复、螺旋推进,过程为积淀、行动为载体。
在路径选择上,通过“回头看”梳理各级各类课题,“反刍”内在机理,聚焦于成果的提炼和推广应用。目前,学校正以“美育融通、和美润心”构建高质量美育体系,撬动课程改革,着力新的教学成果培育。
在实践活动层面,“和美”科研带动“和美课程”三年计划与“和美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实施的具体行动。
其一,重点打造美术学科课程,美术组承担的区级课题获年度考核优秀;其教育部美育专项课题子课题结题;区学科带头人余老师获成都市2021年教学成果二等奖。
其二,开发融通课程群与节日体验活动课程群,活动内容有“童眼阅、慧心拾美”项目式学习活动,假期传统文化主题式体验活动,“家国情怀综艺展示活动”(含“党史中的数学”“我讲抗战故事”“小‘英’才中国心”)等。
其三,在教师发展专业规划实施方面,教科室牵头推行“十个一”行动(如下图)
目前,“写作班”的成员们两年间已取得成果——19篇论文、专题报道、成果报告分别在《四川教育》《教育科学论坛》《时代教育》等媒体发表,部分作品入选四川省教科院科研成果《高品质学校建设》丛书。
三、“治”
治理方式:狠抓师资,以“和美课程”评价为杠杆,实行“项目责任制”“双轨制”。
(一)治理行动路径:三阶梯——资深教师带人(新教师、青年教师),名师担纲项目(课题或学校研究项目),行政跟踪帮扶(蹲点年级、深入学科、跟踪重点对象)。
1. 项目责任制,名师担纲研究项目或工作室,带领队伍共同研究、分头实验、互促成长。
2. “青蓝工程”为资深教师压担子——带新人。通过“目标责任”量化细化考评实现过程管理;以学术活动及成果考评实现方向调控和目标管理;通过谈心谈话方式深入了解、帮扶督促。
3. “课堂描述”指引教师做好成长规划,挖掘潜力积淀特质。“教师个人剖析”“专家课堂观察+分析指导”“学科团队研讨建议”或“校级干部和党建办座谈”“主管职能部门出指导意见”。
(二)课程评价改革探索
1. 学生评价方面,三个历程:
(1)“雏鹰争章”,全员参与,选定各级各类“章”,研制“争章”机制,分班级、年级、校级争章,各年级确定主题,班级确定特色、风格。
(2)“和美之星”,创新理念,完善育人目标,纵向评价的梯度模式,横向评价的综合方式,构建“和美之星”培养模式“自主选择--情感体验--评价激励--习惯养成”。
(3)“综合素质画像”:借课题研究和数字平台,通过数据记录学生状态,按照时间轴形成智能化的诊断分析,为“和美学生”进行素质画像。
2. 教师评价:“考试+评优选先”转向“综合素质画像”,关注教师表现,强化诊断分析,重点指向行为导向,体现多元特点。
3. 课程综合化实施计划,提出课程评价新探索。课题组研制了《“润和臻美”课程评价量表》,在新教师“亮相课”“汇报课”中,骨干教师“主题研究课”及名师“示范课”中推广应用。
(三)“双轨制”:学科主任“专业研究”,行政管理“服务研究”
邹泽君校长提出“权力让位、责任上位”,设置学科主任主导“专业研究”,指导引领教师的教学行为;行政专注于“服务研究”,以“跟踪、了解、督促、帮扶”的形式开展工作。
1. 学科融通活动课程开发,探索PBL式学习变革——低段主推“问题式学习”,高段主推“项目式学习”,“五育并举”切实落地。活动实例前文已有介绍。
2. 成果培育与重点课题,“童年拾光”——走进非遗融通活动特色鲜明,孩子们的作品闪亮登场。
在教学成果总结会上,邹泽君校长强调不能躺平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帮助全体教师走上适合自己的专业路径,形成个性化的专业成果,才是管理者最大的功劳。教科研带动的教学改革的“和美”之路,伸向远方。
参考文献
1. 《和美教育研究》,邹泽君等编著,吉林大学出版社,2021年11月
2. 《和美教育之治》,邹泽君等编著,吉林大学出版社,2021年12月
3. 《和美教育-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实践策略》[J],邹泽君著,四川教育发表-202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