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茶馆式”教学的引领者是静教院附校的张人利校长,他始终秉持着一种信念,他认为,“成年人有生活质量,未成年人也要有生活质量,我们反对牺牲今天的生活质量换取所谓的明天的生活质量”。因此,在构建“低负高质”的课堂的过程中,教育家夸美纽斯的绿色教育理念——“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成了研究的起点。
静教院附校推行的后“茶馆式”教学改革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改变教学逻辑结构,创设后“茶馆式”学习环境,支持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此项研究聚焦于“怎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学会”的核心问题。将课堂真正交还给学生,变教师“讲堂”为学生“学堂”,并实现了以下三个突破:
一、教学实践效果的突破——以教学改革的实践,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实践后“茶馆式”教学,促进教学核心领域——课堂教学的改革,并带动作业等改进,历年上海市教委学业质量“绿色”指标综合评价显现教学效能显著提高,学生走向了“轻负担、高质量”。
二、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站在关注学生改变教学逻辑结构的高度进行审视,形成较完整的操作体系开展实践。
后“茶馆式”教学,改变了课堂教学的逻辑结构,从以教师认为的学科体系为线索进行讲解,变成由教师帮助、以学生的认知为线索,让学生自己进行建构。
三、教学研究方法的突破——以证据支持实践研究,形成“循环实证”行动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推进,充分应用了实证,以证据支持教学改革和改革成果的产生。其中,“循环实证”是一种集教研、科研、培训为一体的有效的科研方法,它较好地控制了课堂教学中的“变量”,为课堂教学研究提供帮助。
后“茶馆式”教学有两个基本特征,先听后教、先学后教。首先老师要听学生相异的构想,让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在此之上再教学生不会的内容。
后“茶馆式”教学的意义:
一是提供先进的教育体验,实现在老师帮助下的学习者中心;
二是关注学生差异,关注如何让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自主学习;
三是基于实证,创立学校自己的概念与理论,说好学校自己的故事,体现中国气派、上海精神;
四是在全国中小学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深化国家、上海课程改革,发展素质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