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教师职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是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加速器,是教师走向骨干教师、卓越教师和教育家型教师的快车道。本期教师风采聚焦于遂宁市蓬溪县蓬南镇小学的范春莉老师推送的“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审美’课堂新样态构建研究”好文。
教师简介
范春莉,中共党员,蓬溪县蓬南镇小学校教师。扎根乡村教育二十五年,恪守“不放弃每一个学生”的教育理念,秉持“宽严相济,严管厚爱”的教育精神,为乡村振兴贡献教育的力量。遂宁市优秀教师、遂宁市德育工作先进个人,遂宁市教师现场作文比赛二等奖、蓬溪县教师硬笔字比赛一等奖,蓬溪县教学质量优秀教师。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
“审美”课堂新样态构建研究
摘要:审美教育不仅关乎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更是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路径。本文探讨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审美”课堂新样态的内涵与特性,以及重要价值,并提出构建这一新样态的具体策略与方法。本文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促进审美教育与核心素养培养的深度融合,共同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字:核心素养,小学语文,审美教育
在小学阶段,审美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的融合,对于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审美课堂的构建,不仅是为了教授知识,更是为了引导学生们去欣赏、感悟文学作品中的美,进而培养他们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它旨在让孩子们在知识的获取中接受美的熏陶,丰富内心,开阔视野,成为有品味、有情感、有创造力的人。这样的课堂,将为孩子们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让他们在美的世界中自由翱翔。
一、小学语文“审美”课堂新样态的内涵与特征
审美教育是通过引导学生欣赏美、创造美、评价美,从而培养其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教育活动。小学语文“审美”课堂新样态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文学作品中感受美的魅力;二是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审美活动中发展个性和创造力;三是融合多学科知识,让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中拓展审美视野。
“审美”课堂具有开放性、互动性、丰富性和方法的多样性的特征。课堂中注重学生自由发表观点,进行多元解读;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注重融合文学、艺术、历史等多学科知识;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如诵读、绘画、表演等,让学生在多样的审美体验中提升素养。
二、小学语文“审美”课堂新样态的策略与方法
1.依据审美选择教学内容。明确审美教育的目标,选择具有审美价值的教学内容,如经典的诗歌、散文、童话等。同时,要注重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的对接,确保学生在审美教育中全面提升核心素养。
2.依据审美创新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等,让学生在互动与合作中体验美、创造美。同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如音乐、短视频、图像等,让学生更直接的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
3.依据审美革新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入跨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学习中拓展审美视野。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审美活动中发挥个性和创造力。
4.依据审美提升教师素养。加强教师的审美教育意识和能力,培养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审美素养的教师队伍。教师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和教学能力,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活动。
三、小学语文“审美”课堂新样态的案例与赏析
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例,鉴赏审美课堂的新样态。《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经典之作,诗中通过对清晨净慈寺周边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送别友人林子方时的情感。我们可以从审美情趣和核心素养素这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审美情趣赏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情感与艺术之美。通过“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描绘,西湖荷花的壮丽景象跃然纸上,莲叶与荷花的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在欣赏中,不仅能够感受到自然之美的魅力,更能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心。此外,诗中传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感,以及离别时的淡淡哀愁,让学生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学会珍惜与他人的相处时光。而在艺术方面,诗人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使诗歌的意境深远而韵味悠长,学生在品味中不仅能提高审美能力,更能激发对艺术的热爱与创造力。
2.核心素养赏析
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不仅是对美的追求,更是对语言艺术的深入探索。其质朴自然的语言,精准生动的用词,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习如何精准地表达思想和情感。同时,欣赏这首诗的过程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在分析意象、情感和主题时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此外,荷花在中国文化中的高洁象征能让学生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更重要的是,此诗传达的深厚友情让学生在体会真挚情感的同时,学会珍惜友谊,培养社交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不仅具有自然之美、情感之美和艺术之美,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文化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等核心素养。在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审美”课堂中,通过分析这样的经典诗歌,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审美眼光。
总之,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审美”课堂新样态的构建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实践。通过加强审美教育,我们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和教学能力,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活动,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永奇.诗歌语言美及鉴赏[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1994,(2):41.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89.
[3]汪丽炎.汉语修辞[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1998:98.
[4]王之祥.核心素养视域下探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方法[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22).
[5]周雯雯.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教学美育策略研究[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03):8-9.